后人也有了借鉴
自古帝王的陵墓都极为讲求诉诸风水,从选址到朝向、建制,那可都是绝对不得马虎的从风水学选择墓地的原则,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才是理想的风水宝地而临淄境域牛山以东,风景秀丽的鼎足山,东面的牛首岗,南面松柏掩映,矮草丛生,野花遍地的菟头山;西北角的紫金山,庙宇多椽,有雷公殿、文昌阁等古建筑;北面是滔滔淄河
由此看来,以鼎足山这样的自然地理来说,正是所谓的“枕河蹬山”之说然而这些**,在风水学来说是极不提倡的当时齐国王侯府第的堂、房、室、庑等建筑都是坐北朝南,阳阴称调为通例即使普通百姓在选择宅基地时也非常讲究,认为房后有山房前有河,才是大吉之地
纵观我国历代帝王选择陵墓墓址的历史,绝大多数帝王把陵墓墓址都选在京城的北面或西面,鲜有把帝王的陵墓建在京城正南或者东南方向的
那田齐王陵为什么建在都城南郊30多里处?
其实,我们都知道齐国都城,地处鲁中北部大平原,千里平川,地下水位偏浅,显然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墓而田齐王陵选址于齐国都城南部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形西南高东北低陵墓区西部是牛山,稷山等群山,有上等的石料,便于就近取材建造陵墓和雕刻石碑,是块难得的“高山为屏,大河为带”的风水宝地
据当地民间传说,当年齐桓公为陵墓选址,曾找风水先生,围绕着临淄城方圆几百里进行了实地勘测,看到临淄城的东、北、西均为平原,只有往南二、三十里是山区,风水先生便告诉齐桓公,说临淄城东南方向约30里有几座山丘形成的山口,名叫三山口,陵墓除不能建在这个地方外,其他地方都可以建
“那为啥还是建在了三山之间?”我不解地问道
“不瞒你说,也许这就是人们常挂在嘴皮上的,越是不愿看到的事就越容易发生从古到今,似乎成了惯例尽管当年风水先生嘱咐齐桓公,千万不要把陵址选在三山口而当齐桓公百年后,还是被儿子葬在了那儿”
“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还是另有隐情?”
如此这么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会发生在朝廷?
瞬间,大家的目光刷地投向了齐地仁,希望能从他身上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齐地仁清了清嗓门,慢条斯理地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必须按照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来看待所以要想弄明白这事的话,得从齐桓公陵墓选址说起大家都知道,历代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