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二王冢2(1 / 5)

? (燃文书库)

笑乐神说他读过介绍有关临淄地理方面的书籍,知道临淄南部大都属于低山岭地段,低山岭坡上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山丘中上部多为残积——坡积物,浅平洼地则为湖泊沉积物另外在低山丘陵区的局部地段上有红色粘土质

鼎足山就座落在临淄南部,是一座约60多米高的石灰岩山丘,而二王冢正在“三山口”的鼎足山上,堆筑陵墓的土经过有关专家考证也是石灰岩;虽然陵墓的封土从形状上看不像是自然形成,而且土里没有一点杂质,像是人为地从别处移土夯筑而成,却仅凭这一点仍不能否认堆筑陵墓的土,就是当地山岭的石灰岩的事实

所以说,二王冢陵墓的土是当时来齐国朝拜的燕,赵,韩,魏等诸侯国,将自己国家的田土进贡给齐国堆筑陵墓的这个传说不靠谱

我站在鼎足山的顶峰,举目环视四周,便见东面的牛首山,南面的菟头山,松柏掩映,矮草丛生,野花遍地;西北角的紫金山,庙宇多椽,有雷公殿、文昌阁等古建筑,不时有游人驻足观望

古时候的鼎足山上,建有许多庙宇,每年的农历4月初八至初十,都会举办3天庙会,行商摊贩,云集于此;香烟缥缈,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在晏娥儿墓东侧,女水源头、群泉并涌,积水成潭,广30余亩,深且数尺,碧水澄清,清澈见底,锦鳞游泳,水鸟翔集登上桓公冢巅,远眺牛山茫茫,淄水泱泱;俯视平畴千里,绿茵无边

如今,虽然许多繁茂盛景已经失去原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明清以来的部分诗篇中领略到二王冢的独具魅力

明代诗人王衮《景公冢遇雨》就描绘了二王冢附近的初春景色:“小店疏篱野水旁,肯容闲客暂追凉云封枣叶连村暗,雨洗荆花溢路香尝酒招邻拼得醉,借驴寻寺偶成忙眼前齐景遗阡在,一体萧萧蔓草荒”初春时节,微雨菲菲,“雨洗荆花溢路香”的景色依然会出现

清代诗人崔象津《桓公墓诗》中也有这样的抒怀:“功留北杏存三关,墓接南邻对四豪已知饭牛歌石烂,谁从牧马问三高中原继霸犹堪穆,竖子成名变莽操我在圣门称五尺,也凭酒杯奠蓬蒿”

当然,这些都是田齐王陵的外在之美,其实她的内涵之深,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我们大家都知道,墓葬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当彰显在地表的宫殿庙宇、楼台草舍或因沧海桑田的变迁,或因战火硝烟的熏烤而焚毁殆尽的时候,埋在地下的墓葬却因受了土层的庇护而得以幸存,同时也就把人类文明的信息和历史发展的年轮记载了下来,使前人有了传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