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Potala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自7世纪,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作为王宫,在此划立行政区域[1],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来往于周边各国的使者,或与邻邦结成姻亲关系,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