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努尔哈赤墓解(1 / 7)

失落的头骨 醉墨斋主 6071 字 2021-06-10

?说法一:

沈阳福陵

清福陵(沈阳东陵)是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1820年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形式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说法二:

死因之谜与衣冠冢问题。

重伤致死

经过潜心研究,朝鲜学者金国平和吴志良终于从朝鲜人李星龄所著的《春坡堂日月录》中找到了一条明确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重伤”的珍贵史料。据该书记载,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团来明时,碰巧与袁崇焕相见,袁很喜欢他,宁远之战时曾把他带在身边,于是韩瑗得以亲眼目击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宁远战事结束后,袁崇焕曾经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前往后金营寨向努尔哈赤“致歉”(实为冷言讥讽),说“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回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