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4 / 12)

:“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故曰南栾云。城西有千金渠,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以疏积潦,其堰则谓之“万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藁城县西二十五里,故城东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况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击王郎,至真定过此,因纳郭氏为后。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台之上建卢郎神庙,不知何神庙,东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县东,有绵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国也。

安喜县东南三十里荒台一所,曰鸡鸣台。世传,汉世祖自蓟而南,于此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台,鸡鸣而發因以名云。

赵州城中,州衙南,皇华驿之东,有望汉台。此即东汉耿纯所筑,以望东武之所也,岁久摧圮。宋大观四年,知军州事刘戒,惜其遗迹湮没,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寻,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广六十尺,仍构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赵徽之撰《望汉台铭》,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赵温谔碑楼下。望汉台但一荒丘耳。

赵州城南平棘县境,通津有大石桥,曰“安济。”长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为环洞,两挽复各为两洞,制作精伟,兰刻蹲狮,细巧奇绝。华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题甚多,不能尽读。有刻曰:“连鹏举使大金,至绝域,实居首选,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题。”桥上片石,有驴足迹四所,世传神仙张果老之迹。或云,当时匠者之戏。匠者曰李春,隋時人也。张果老《列仙传》云:“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龙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赐号‘通元先生’。后不知所终。”今真定平山县东十三里,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赵州城西门外,平棘县境,有永通桥,俗谓之“小石桥”。方之南桥,差小而石工之制华丽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桥下,此则金明昌间,赵人裒钱而建也。建桥碑文,中宪大夫致仕王革撰。桥左复有小碣,刻桥之图,金儒题咏并刻于下。

李昉书院(吟台附)。元氏县封龙山龙首峰下,有宋丞相李昉读书堂及吟台皆在焉。李公书堂本三所,东溪为浮屠所占,西溪芜没不可考,今建书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