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双株之姐姐篇 一(3 / 3)

泼皮。李卫也知道自己的情况和本事,就憋足了劲,为老百姓、为朝廷再做几件好事就告老还乡了。临走的时候,李卫的所有家产只有一套半旧不新的家具和三百两买田地的银子。这种清官在整个大清朝几乎没有了,一般人怎么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官员。就连后来以清廉闻名天下的内阁宰相刘墉,也没有这么穷困潦倒过。为官一生,只有三百两银子的赚头,说出来谁相信?

李卫不认识字,但是李卫的儿子可是一个饱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他的老娘岳思盈不但是一个文武全才,更是一个理财能手。要不是因为岳思盈的本事,李卫家的老老小小早就饿死了。等李卫不当官的时候,岳思盈已经不在了,李卫的儿子继承了老娘的理财本事。虽然只有区区三百两银子,但是足够李家重新起家了。

李忠,李卫的儿子,没有走上官场,因为李卫怕儿子学坏,将来对不起李家。李忠用三百两银子,买了一块不大的好田,家里的老老少少在田边搭了一所木屋。李忠用剩下的不到一百两银子,外出去做生意。从此李家耕读传家,同时也做一点小生意,这成为了李家的传统。每每做生意赚来的钱,就在乡下买地、盖房子,也做一些善事例如修桥铺路什么的。几代后知道李家真正身份的人几乎没有了,只有他们李家人自己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

李念慈的爷爷叫李默,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李家三子”中的老幺。李文、李牧、李默三兄弟,相隔十岁一个。大哥李文比老二李牧大十岁,比老三李默大二十岁。李文劝说曾国藩出山,对抗太平军,成为湘军的军师。李文也曾经担任过帝师,受到过朝廷高层的重视。李牧担任过大清海关署长,为大清把守着海防线和税收,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默更是大清最早去外国留学的留学生,曾经想过实业救国,改变大清国的面貌。

李默回国之后,并没有被朝廷重用,主要是守旧派控制着朝局,不让大家改革革新。李文劝说李默不如自己去办工厂,用实业救国的形势振奋国家工业。李默就在上|海附近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的棉纺厂,取名为振兴棉纺厂。意思是振兴中华,发展中国自己的产业。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