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初探秦陵(3 / 4)

傲气豪情 东方惊艳 3519 字 2021-06-08

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

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李院士他们就是按照这个思考的方向进行工作的。结果就是:秦陵地宫的秘密挖掘入口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骊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

秦陵的通道入口很狭小。在技术手段允许的条件下,能够将其直径扩展到近一米,已经属非常不易了。

我们三人只携带了由李院士提供的超小型高压氧气瓶。这个小东西可以持续给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提供三十分钟的氧气。

通道全长一百一十七点七七米,前四十米是呈六十度的斜坡;然后左转为二十五米的平行通道;最后的距离是直接向下,坡度达到八十五度角,几乎就是直上直下了。

作为供人员进入的通道,口径如此的狭小,角度如此大,似乎复杂困难了一点!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我们三人并没有用绳索,直接低姿匍匐爬行了进去。

通道前十多米是泥砂碎石的混合物;然后就是纯粹的石质层了;尤其是最后的几十米,石质异常的坚硬,但有绝对不是花岗岩等常见的石料。我虽然不大懂得地质学,但也知道,这样的地址构造是没有过的!也许是人为的结果。

由于通道的狭窄,我们三人的身体堵在其中,更是闷气。虽然比较差强人意,但勉强还可以忍受。

我们三人的移动速度相当迅捷,很快的就到达了通道的尽头。

我排在三人小组的最前端,当即用一手双足撑住身体,腾出一只手来摸出一个装有荧光粉的强力发光球,用力向下掷去。

我的力道用运的十分的巧妙,强光球带着一溜碧光落到了地面上又转了一个半径约有一米的不规则圆,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