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灭遂国直逼鲁国(1 / 3)

?诸侯们都在想,论爵位宋公最高,可是宋公的位置又是齐侯主持明确的。对于选齐桓公还是宋桓公拿不定主意。陈宣公杵臼看了看左右,看到没有人先表态,就上前一步说:“今天的会盟是齐侯奉天子之命召集的,盟主属于齐侯,谁也不敢取代。应该推举为蒙会之主。”

听到陈宣公的发言,其他诸侯也就好办了,都随着说:“非齐侯不可,陈侯的话说的非常对。”

桓公再三谦让,之后领着各国诸侯登坛。齐侯为主,接下来依次是宋公、陈侯、蔡侯、邾子。位次排定之后,鸣钟击鼓,先在天子座位之前行礼,然后互拜,叙说兄弟之情。接着,仲孙湫捧着写着盟约的竹简登上台阶,跪在蒙坛之前,高声宣读:

王元年三月朔,齐小白、宋御说、陈杵臼、蔡献舞、邾克,奉天子之命会与北杏,共同扶持王室,济弱扶倾。有违约者,各国共同征讨。”

由此形成盟约。《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北杏之会由于各国诸侯都没有带兵车,被史书称为“衣裳之会”。

盟誓之后,管仲登上台阶说:“鲁国、卫国、郑国、曹国有意违背王命,不来参加会盟,必须讨伐问罪!”

齐桓公拱手对四国国君说:“违背王命不来赴会的必须讨伐,我国兵力有限,请诸君出兵和我国共同讨伐。”

陈、蔡、邾三国国君一齐回答说:“一定共同出兵。”

只有宋桓公没有吱声。他认为自己的爵位高,在心里不服齐桓公。晚上,宋桓公回到公馆,对随从大夫戴叔皮说:“齐桓公妄自尊大,越位主持会盟,还要调动各国的兵马,将来我国就要疲于奔命了。”

叔皮说:“诸侯会盟都是碍于面子,内心并不是都服从齐国,而且有一半没来。现在齐国的势力有限,如果征服了大国鲁国、郑国,他的霸业就成了。齐国称霸,对于宋国不是福而是祸。参加这次会盟的只有宋国最大,宋国不出兵,其他三国也就解体了。我们这次来北杏,就是为了得到周王的确认。国君的公爵位置已经明确,我们还等待什么?干脆先回去。”

宋公听了他的话,在半夜五更蹬车回国。

第二天早晨,齐桓公接到报告说宋桓公已经逃会,非常愤怒,就要派仲孙湫去追赶。管仲说:“追他没有意义,不如请王师讨伐他,名正言顺。然而还有更紧迫的事情?”

“什么事更紧迫?”桓公问。

管仲说:“宋国毕竟来参加了会盟,鲁国压根就没来,也必须讨伐问罪。宋国距离齐国远,鲁国距离齐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