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夏元吉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地抄写。朱元璋对他十分赏识,破格提拔他担任户部四川司主事。说起来,夏元吉虽然在父亲去世后过了一段短暂的苦日子,但官路还算顺畅。
而杨士奇则不同,他根本就没中过举。当然,没能中举并不是因为杨士奇智商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此人早年的命运多桀。
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庭更加贫困。在这种条件下,杨士奇五岁就能够背诵《大学》,足以证明他的智商很高。六岁的时候,杨士奇的母亲改嫁,嫁给了一位有官职在身的著名学者。
杨士奇的继父叫罗性,字子理。罗性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而且待人严厉。杨士奇成为罗性的继子后,自然而然地改姓为罗了。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得罗性非常欣赏杨士奇,进而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
事情是这样的:1373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八岁的杨士奇看到这个场景,不知道怎么想起了在他一岁半就去世的父亲,于是悄悄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杨士奇的行为被罗性看到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来有着尊崇孝道的传统,看到这个情景后,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刮目相看,于是不仅让杨士奇恢复了原姓,并且还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如果没什么意外,杨士奇本该通过各项考试,最终中进士入朝为官,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但上天实在弄人——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由于家境贫困,杨士奇没有办法向其他读书人那样上京赶考图个功名,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后来,没有功名的杨士奇好不容易在县里混了一个训导,谁知道不久之后又出了事——不知怎么弄的,杨士奇居然把官印给弄丢了。按当时的法律,弄丢官印是要坐牢的。幸好杨士奇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眼见祸事临头,杨士奇便毫不犹豫弃官而逃了。
之后二十多年,杨士奇一直过着颠沛留离的盲流生活——从这里看,明朝的户籍制度似乎并不比二十世纪的户口制度更可怕,至少杨士奇并没有被什么收容所给抓起来打死。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到这时,杨士奇才正式走上大明官场。
在杨士奇入选文渊阁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