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承认失败,发出挑战(3 / 4)

国内的演员,他们一般的职业生涯轨迹。

首先,他们要在艺术院校学习个三四年的表演,然后在各个剧组跑龙套演配角或者在地方话剧团中打磨几年。等积累了足够的演技后,可以担纲些小制作电影或电视剧的主演。

最后可能有几个机遇不错,演技不错,人际关系也不错的演员出来,成为国内文艺圈中的大腕。”

姚记者点点头道:“不错,可这没什么问题啊,干哪行哪业不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秦天柱:“别的行业我不知道,可我们这行,我觉得这样做有问题。

国内是有不少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实力派演员,但他们哪个不都是四五十岁的年纪了,他们的职业黄金期还能有几年?

难道观众对青年演员偶像不在乎不感冒吗?

不是的,青年演员的市场,你不去抢,别人会来抢。你也看到了,国内观众现在追捧港台明星,以前改开初期,又热捧日剧追捧日本明星。

难道国内那么多的人,就选不出几个有实力有气质的青年明星出来吗?这怎么可能。

关键还是他们太缺少机会,要光靠演员们自己的力量去打拼出头实在是太艰难了。

既然以前的老路没走好,那就不妨试试我的新方法。

我希望能用公司的力量,挖掘出有潜力的青年演员,用公司的资源来热捧他们。让他们能尽早的迎来自己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延长他们的艺术生命,哪怕为此牺牲了几部好作品,也在所不惜。”

坐在秦天柱周边的几个主演听了后,都非常感动,觉得跟了这样的老板真的不亏。他们能够一炮而红,就是托了梅花传媒“拔苗助长”计划的福。

姚记者听了后也很动容:“秦导的思维想法,似乎总是与国内搞艺术的那些文人们不太相符?”

秦天柱笑道:“你虽然称我为导演,但我一直当自己是个商人居多。商人与搞艺术的思维习惯确实是有不同的地方。

他们考虑的可能是要对一部艺术作品负责,而我,作为一个商人,我考虑更多的是要填补市场空白。我既然发现了国内青年明星市场的空白,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争夺这个市场。”

姚记者又问四个主演当中的吴修波:“吴修波,媒体虽然对《妻子》剧中演员的演技颇有微词,唯独对你非常肯定。许多媒体评论员或是艺校的专家教授都给你打出了90分以上的高分。第一部作品,就能取得如此高分,你自己内心激动吗?”

吴修波还是那副满不在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