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的,藉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藉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由所发射出的方镞箭或箭,射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方镞箭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并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
兵通常会携带一块大盾牌上战场,好在拉弓时有所防护,这种盾牌十分高大,并附有木制的支撑物。一队兵可以用盾牌设立出一道盾墙,让他们可以俯身在盾牌后面拉紧弓弦,在射击时,便只有和头盔会露出盾墙。如果他们在开放的地区遇上比较具威力的长弓兵,通常会被迫撤退。
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臂和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著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图1战国复原示意图)。
的关键部件是机,从为数众多的出土铜制机可以看出其结构:机铜郭内的机件有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心和两个将各部件组合成为整体的键。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其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臂上方的箭槽内,使箭栝顶在两牙之间的弦上,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
兵器历史
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牙,然后捩其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花装,穿镫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杀兽者。故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