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因材施教,事半功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庸师授学,千篇一律,事倍功半。“懵懂纯懵懂,一传两不懂”。
大匠授人以规矩,不授人以巧。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真师深于心传与神传;庸师浅于形传。神传开启心智灵性,形传封闭心智灵性。
修炼功夫者,贵在因法择师。具真法者为明师,不具真法者为庸师。真法何来,得自正宗传承。“访明师,不访名师”,即此谓也。宗门有规矩,“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期五定期,取其意耳。师访徒,观其心性、资质和毅力。徒访师,观其道德、修为和品行。师非其徒不传,徒非其师不拜。高师贤徒,两相遇合非易也。离师无法,离法无成,自古无师不成道也。缘法相聚,薪火相传。沧沧九州,茫茫人海,真师真法,可遇而不可求也。切记,机不常有,时不再来,遇真师千万不可错过。
古贤云:“求法乎上,得其中。求法乎中,得其下。求法乎下,得其微”。吾人之时力有限,欲以有限之时力,实现鸿远之心志,其择师择法焉可不慎哉。
师徒相处,贵在心心相印,师徒如父子。当以真诚心、恭敬心、清静心,修道学法。敬法如敬师,敬师如敬法。常观师功德,不观师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谨遵师教,如教所修,真修实证,心篇志坚,必有所成。切忌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患得患失,必无所成。师之不教,非不教也。心性未至,至时自教也。师之不传,非不传也。功修未至,至时自传也。宗门学子,修为迟速,无须问师,问己可也。一分机心,误己十分。一分诚心,惠己十分。修灵心,不存机心。知敬师求法,求而修证,方为精进。精进方可人道、证道、了道。
尊师重道者,“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所谓“师、法、祖,刻刻在心”。一点灵光,一脉相传也。古贤云:“古来修道逾万千,无师难炼九成丹”。
修心炼性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师教十徒,一人一样,此何故,别于心性、学识、资质也。禀赋所主,或空灵潇洒,或智慧明达,或刚勇沉毅,或轻浮鲁莽,真乃风姿各异,修为迥别也。
修心者,求内明也。心智不开,内无明慧也。内无明慧,内外不合也。内外不合,不能全体大用也。炼性者,调习气也,陋习不伏,内无柔静也。内无柔静,内外不舍也。内外不合,不能神形俱妙也。
三教之学,儒主中,佛主空,道主无,异流同循,殊途同归也。“红莲自藕青茶荷叶,三教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