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在2074年,帝国皇家科学院在北极星星系发现了克尔黑洞。”在说出这一原因时,a095明显流露出激动的神色。
“克尔黑洞……”
提到黑洞,那么就不得不提作为虫洞之父的马丁?赫维了。在2022年,虫洞之父马丁?赫维窥破黑洞的奥秘,从而开启了人类踏足宇宙的大航海时代。而在当时,由他提出的四个黑洞运行方程式,便是四等黑洞结构理论,他明确区分了黑洞的运行模式,以及黑洞之间不同的四维空间细管局限。
假如将黑洞的功能和等级由低到高来排列的话,分别是双星黑洞、r-n黑洞、克尔-纽曼黑洞和克尔黑洞。
其中,双星黑洞一般出现在双星恒星星系和三合星星系之内。由于恒星数量较多的缘故,这些由多颗恒星所组成的恒星系往往覆盖区域相当辽阔,辐射面积远远超过类似于太阳系这样的一般恒星系。而出现在这些恒星系辐射半径内的黑洞,往往也体积较小,而这类黑洞便被称之为双星黑洞。
在空间原理中,作为入口的黑洞和作为出口的白洞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了一个四维空间细管。而吸收正能量物质的黑洞,则负责提供维持空间细管运行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双星黑洞由于其体积及质量较小的缘故,所能席卷的能量自然也无法与r-n黑洞和克尔—纽曼黑洞相媲美,所能维持的空间细管长度自然也会受到限制,这使得空间细管的长度相对较短。假如以双星黑洞为入口进行跃迁式航行的话,那么跃迁距离便会被限制在恒星系之内,而无法像r-n黑洞一样进行恒星系与恒星系之间的跃迁。
由于受到诸多限制,跃迁距离被过于压缩的缘故。双星黑洞在整个黑洞家族中便被打上了一个低等级的标签,所能维持的空间细管,也仅仅是最起码的1等跃迁航道。
而出现在太阳系柯伊伯环内和三合星星系比邻星域内的黑洞,便是最常见的r-n黑洞了。
r-n黑洞是不旋转带电黑洞,其体积和质量都普遍大于双星黑洞,所能吸入的正能量自然也远远大于受到诸多限制的双星黑洞。因此,它所形成的四维空间细管相对较长,能够满足于恒星系与恒星系之间的跃迁航程,但是又因银河系旋臂而受到限制,因而无法将航程扩大到银河系其他旋臂内的恒星系。因此,在跃迁航行手册中,由r-n黑洞所形成的空间细管,被列为2等跃迁航道。
在r-n黑洞之上,便是第三等级的克尔—纽曼黑洞了。
克尔—纽曼黑洞又被称之为一般黑洞,是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