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同盟国的裂痕——英荷战争爆发(4 / 6)

海上马车夫 巡洋舰 5222 字 2021-06-07

然而,这次走火冲突所带来的危机却是无法结束的。

英荷两国海军的冲突,直接导致了欧洲政坛的新一轮风浪。各国外交官们纷纷聚集在伦敦和海牙,游走于两国之间,表面上寻求两国的和解,实际上却是在探探各国的口风和态度,以便趁机捞取油水。

大多数国家都不看好荷兰,虽然英国在国家财力和海军投入上都不及荷兰的一半,但是英国有靠山。作为同盟国的一个成员国,英国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中华帝国,以及法国和俄罗斯来撑腰。

而荷兰除了瑞典一个盟友之外,再无其他盟友。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都不看好荷兰,态度比较偏向英国。

然而,当同盟国召开部长级会议时,法国和俄罗斯两国的态度突然改变,法国红衣主教占据上风,他向来不喜欢中华帝国干预欧洲事务,因此会议上,法国代表要求中华帝国不要干预英荷之间的冲突,让英国和荷兰自行解决问题。

法国首相在这个问题上未反对红衣主教,因为法国首相黎塞留认为,一旦中华帝国支持英国对荷兰开战,那么荷兰肯定会战败。而荷兰一直是法国眼中的肥肉,只可惜法国现在还没有气力去占领荷兰,如果让中华帝国和英国占了荷兰,那么法国无疑是最吃亏的。所以,黎塞留第一次没有跟红衣主教唱对台戏,双方达成了默契。

而俄罗斯帝国则要求英国保持克制,因为此时正值欧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如果英荷爆发战争,势必会牵扯欧洲各国的精力,不利于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战。而俄罗斯帝国在这次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已经在北欧和西欧夺取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许多城市和领土,吃了甜头的沙皇自然要求继续维持这种局面下去了。法国和西班牙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力量,法国既然反对,那么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将支持法国。

同盟国内部的分歧尚属首次,这令中华帝国方面感觉到法国和俄罗斯已经不再为中华帝国马首是瞻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有第一次反对就会有第二次,因此中华帝国方面开始渐渐疏远法国和俄罗斯,转而扶植英国,让英国作为欧洲的搅屎棍,充当中华帝国的打手。

同盟国内部分歧,意见相左,这令欧洲各国感到惊讶的同时亦有几分欣喜。同盟国的实力太过于庞大,当今世界上,同盟国掌握着四分之三的军事实力和三分之二的财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对同盟国说不。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显然不乐意更不甘心躺在砧板上等着挨刀。如今同盟国内部分歧,证明同盟国内部有了利益纠葛和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