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年,湖广总督郭上疏言:‘辰州西南一带,……其地上接贵州铜仁,地广五百余里,险隘四十余处,明时沿边筑墙三百八十里,分防官军七千八百人。’……”26从这个奏疏可以看出明代曾在湖南辰州地区修筑过380里的长城,这大概是为加强对西南方面的防御。
明代长城建筑简况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历代修筑长城得出的经验,明朝也是如此,“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砦备巡警。又于崖砦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了敌避射。”27这就是倚山傍险,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条件修筑。这些建筑特色从今天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等处可见一斑。
八达岭处长城,城墙平均高约7~8米,山岗陡峭地方城墙较低,地势稍平缓地带城墙较高。墙基宽约6~7米,顶宽超过5米,断面上小下大呈梯形。墙顶可容五骑并行,十人并进。明代开始用砖石来加固长城,尤其是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十六世纪初到十七世纪初),墙心填满石块和灰土,墙身用厚一尺多的整齐条石砌成,非常坚实。修筑长城使用的材料除了土、石、木料之外,还需用大量的砖和石灰。
在长城的结构设计上也讲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结合,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杀伤敌人。如建敌台,“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28
修建长城的劳动力来源主要是戍军和民夫。明长城工程艰巨、浩大,实行分段包修的办法。八达岭长城现有一方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年)修筑长城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修建长城的情况:
钦差山东都司军政佥书轮领秋防左营官军都督指挥佥事寿春陆文元奉文分修居庸关路石佛寺地方边墙东接右骑营工起长柒拾五丈二尺内石券门一座督率本营官军修完遵将管工官员花名竖石以垂永久
管工官
中军代管左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刘有本
右部千总青州左卫指挥刘光前
中部千总济南卫指挥宗继光
官粮把总肥城卫所千户张延胤
署把总赵从善刘彦志宋典
卞迎春赵光焕
万历拾年月日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