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道路下万世传承,始皇帝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
始皇帝三十六年正朔,诏告关东各郡国,允许各郡国便宜行事,命令他们不惜代价以最快速度平定叛luàn,恢复关东地区的稳定。
咸阳把平叛的重任交给了地方郡国,中央大军却戍守京畿要隘,没有任何出关的迹象。
地方郡国借机大肆扩张军队,而平叛的步伐却悄然停止。
养寇自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地方郡国把叛luàn平定了,还有什么借口扩张军队?还拿什么理由把地方财赋据为己有?自身实力不发展,又如何稳定地方,对抗中央,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年底“上计”,关东的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的郡国借口叛luàn严重,道路受阻,连上计使都没有派出,好在河北、中原、江南和大秦本土各地郡国的上计使如期赶到咸阳,确保了今年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
=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麃公、公孙豹病逝,再加上前几年病逝的司马锌、白览、桓齮等老将军,一批功高卓著的老秦将领先后辞世,老秦豪门贵族的权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卫尉卿李瑶年老体衰,告老归乡。舞阳侯杨端和接替他出任卫尉一职。
始皇帝三十六年chūn,太尉门g武突然中风失语,不得不请辞归家。
在丞相公子宝鼎的极力举荐下,内史卿王贲出任太尉一职,而公子婴代替王贲,出任内史卿一职,主掌京畿军政。
至此,帝国朝政基本上被宗室和老秦人所把持,关东系和熊氏、隗氏外戚逐渐淡出朝堂,由此带来的一个崭新局面就是“集权”贵族集团遭到极大的削弱,而“分封”贵族集团在中央的实力也急骤消减,代之而起的则是以武烈王公子宝鼎为首的以甘罗、赵高、章邯等寒门军功贵族为主体的坚持“集权”和“分封”共存政治理念的贵族集团。
这个贵族集团掌控了朝政,控制了大秦本土,控制了大秦军队,并在公子宝鼎的努力下,迅速构建了一道守护帝国的坚固“长城”。
=
始皇帝三十六年夏,两淮再度发生水灾。
楚王公子昌联合两淮镇戍统率王昕以及陈、泗水、东海、九江等各郡太守联名奏请咸阳调拨钱粮予以赈济。
始皇帝要从关中和荆宛两地调粮赈济,但宝鼎极力劝阻,两人再度发生争执。好在这时候匈奴人突然攻伐河西,北疆局势再度紧张,在宝鼎的坚持下,始皇帝不得不采纳了宝鼎的建议,命令中原、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