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认为,蒙古统治者如果不把汉人贬低,而是表示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话,读书人早就扑过去了,反正与大宋共存多年的辽金两国内部管理就多用汉人。
至于说华夏,愤青一点的说也许五胡乱华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华夏了,甚至在更早的秦灭六国,焚书坑儒的时候华夏周礼就已经被变更了,因为秦国在涉足中原之前可是一直和西戎通婚的,属于半个少数民族。
华夏,只是一个民族概念;中原,只是一个地域范围;而国家的脊梁,人民的自尊,却是要统治者自己铸就的。在黎元方看来,与其沉迷于已经逝去的光荣,不如着眼于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
知耻而后勇嘛。
世界上哪类人最现实?不是商人,也不是凤毛麟角的那么几位政治伟人,而是广大的官员,或者说是政客。
黎元方现在就是政客心理。
正是前世数件涉及官场的案件的经手,以及现在更加黑暗的社会现实,让黎元方看透了官员的本质。因此他才会让姑父把造反的声势搞大,同时又把造反的针对性缩小,这样才不至于闹到与死而不僵、回光返照的清廷官府彻底翻脸。
清廷气数未绝,尚能残喘,现在还不是翻脸的好时机。
像这样闹的声势很大,却并没有要把大家从权力的椅子上赶下来的举动,威势大跌的官场成员是能容忍的,并且黎元方推测官场的人还会满怀希望的帮忙想办法从规则内解决,免得大家都没官做。
第三波消息传来没几天。
果然如黎元方所料,在明了了李三蛟的造反口号后,就有广东本地的士人请求官府招降这伙义军。
尤其是刚刚取得举人名头,却因家乡大乱而无法回家的潮汕籍士子们,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共同上书总督府,血书要求总督瑞麟严惩潮州镇总兵方耀,声称方耀就是逼民造反的罪魁祸首。
终于到了出兵之日。
在出兵这天,总督率领省城官员检阅军队的时候,刚喝了壮行酒的黎仁超也趁机向瑞麟进言“启禀大人,此次兵发潮州,末将愿意打头阵。”
“孟起有此雄心,本官甚是欣慰啊。不过兵事凶险,还是听听邓总兵是什么安排吧。”总督瑞麟说道。他这话其实就是婉转的否决了黎仁超带头领兵的请求,洋务人才不易找,万一一枚流矢不小心落在黎仁超头上,那他可就又损失了一位人才。
至于这个又字,是因为瑞麟在心中已经抛弃快死的方耀了,这次平乱之后无论方耀死不死都要承担下引发兵乱的责任,所以他的下场不会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