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了许久,针对时弊,每每一针见血,说得我欲辩无从。主公刚才跟他针锋相对,打了个赌……”
“有吗?”太史慈拍拍后脑勺,疑惑道:“不是说种树什么的不算数吗?”
“那只是个比方,本也不能作数的。”糜竺越发详细的解释道:“不过,由此延伸下去,又有一个新的赌注产生了……主公将青州的商政比做了树木,认为只要施政得法,就算开始有错,以后也可以得到纠正,就像是一颗有灵识的树木一样。”
“那后来的证据……”石韬比太史慈听得认真,对事情的经过也更明了些,他知道王羽后来拿出来的证据才是重点。
“当年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得齐国兴盛发达,今日主公在青州施政,亦有此风……从张榜公示至今,各地收到的意见已是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叔治最近忙的,就是筛选意见的工作,从他哪里拿来的,没有重复或者不知所云的,都是有针对性的意见……”
糜竺解释道:“商政乃是破天荒的首创,商人又大多见多识广,能言会道,所以,得到的意见尤多,其中颇有不少一言中的的,也有虽然谬误,却能发人深省的。主公认为,在商业建设上,只要广开言路,虚心采纳,认真研究,就能制订出最符合时下状况的商政来。”
“原来如此。”众人顿时恍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是春秋时代的事。
邹忌是齐国大臣,而且是个帅哥,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整理好衣冠,在镜子前面臭美一番,然后问问妻子或仆从:哥是不是城里最美的男人?他媳妇不傻,当然要回答是。后来有客人来,他也这么问,客人也回答他比较帅。
结果后来他见到一个叫徐公的同城帅哥,一下被比下去了,自惭形秽之余,决定拉个垫背的。于是他跑去见齐王,把自己的事吧啦吧啦一说,最后告诉齐王:我被蒙蔽了这么久,大王您比我的身份还要尊贵,肯定被蒙蔽的更久。
当时在位的是齐威王,也是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主儿,一听这话,明白了,颁下王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然后王宫就热闹了,门庭若市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等过了几个月,人就少了很多;过了一年多之后,就算有人有意见,也没的说了。然后齐国就变强了。
王羽公开政务的命令,和这个典故听起来差不多,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所以那个臭屁小子知道主公的胸怀,就被折服了?嗯,这倒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