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颌手中只有两千残兵,实力并不比焦触、张南强多少。
可是,对焦、张之流,孔融只是许诺,只要投降,就保证他们的性命无忧,其他的待遇,一概没提。
显然,这又是王羽限制豪强的政策倾向的体现,当然也可以说是任人唯贤。张颌对自己及同僚们的军略,还是有着很清晰的认识的。
王羽的赏识,对他很有触动,不是每个胜利者,都会对败军之将这般礼遇的。可让他担心的,这位胜利者的前途到底如何?
尽管王羽出道至今,从无败绩,以弱胜强的大战不知凡几,可是,当年的项藉不也是如此吗?后者一辈子只打过一次败仗,结果就把江山和性命一起都给赔上了,王羽会有所不同吗?
张颌不是很确定,他甚至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对象。
青州五上将之中,徐晃、黄忠都是寒门出身,特别是黄忠,混迹了半辈子,居然还只是名小吏!这种底层出身之人,就算家世有点名堂,对仁慈大义那一套东西,也会特别推崇。
于禁压根就是王家的私兵嫡系出身,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
太史慈的家世倒是不错,可这人行事的作风,本来就与常人迥然有异,说他投效王羽是奔着前程去的——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张颌是一百个不信。
再有就是赵云……想到这位少年将军,张颌的心情有些复杂,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和对方应该有些渊源,他对赵云的了解,远在其他人之上。以这少年的性情,投效王羽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长远之计,利益攸关的内容吗?
武将如此,文臣也差不多。
田丰本身就是个异类,在韩馥手下吃不开,在袁绍手下一样吃不开,在青州倒是如鱼得水了。那贾文和据说是在战场上被俘虏的,加入的过程也是可想而知。
孔融?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人和祢衡那种人相交莫逆,城府能深到哪儿去?他在朝时,聚在他身边的,尽是一群不得志的,真正的实权人物,不知被他得罪了多少,最后被董卓发配北海,连帮忙说话的都没有,可见其人缘如何。
至于国渊、王修之流,那都是走投无路的家伙。想想吧,在投效王羽之前,国渊甚至已经在去辽东的船上了!
把这么一群人聚在一起,打造出了震惊天下的青州军,当然是王羽的本事,可他施政的偏颇,始终是个隐患。
百战百胜这种事,是不足为凭的,谁知道垓下之战什么时候上演?比如眼下这仗,会不会就是小霸王的垓下呢?没人知道,张颌的疑虑也是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