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2 / 4)

三国第一强兵 鲈州鱼 3130 字 2021-06-07

臧霸在前世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这人虽然有雄踞一方的实力,但始终没有争鼎天下的志向,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也可以说是胸无大志。

要说他的基础条件,可比刘备强太多了。

本身就是豪强出身,在泰山郡颇具声望,其后在对青徐黄巾的战争中,更是立下了不少功劳,顺利得了官职,并且积累了相当的实力,进而在琅琊国站住了脚,获得了相当大的一块地盘。

不过因为没有大志,所以他始终没进行过任何扩张。前世的徐州,在陶谦去世后连番易主,每次他也都像是看清大势了一样,从容易帜,但始终都是听调不听宣,出工不出力。

正因为知道这人的经历,所以王羽没怎么将其放在心上,觉得这个墙头草就算有不稳,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顶多就是被他抽冷子劫掠点财物罢了。

当然,王羽没在第一时间剿灭臧霸的原因还有很多,后者毕竟是徐州名义上的武将,贸然越境,可能会影响青徐二州的关系。

另外,臧霸名为泰山贼,实际上的确是山贼,剿灭这么大股的山贼,需要动用的军力,和消耗的时间都是王羽很难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剿灭臧霸,能得到的好处实在太少了,为了区区一个琅琊国,徒耗军力资源,实在不怎么划算。如果臧霸再祭起游击战的法宝,占下来的琅琊也是永无宁日,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根据臧霸的经历,王羽认定,对其应该暂时采取守势,等到河北局势明朗,大势已定,此人八成可以直接收服。

历史上曹操打败刘备、吕布,占据徐州后,臧霸就望风而降了。王羽不觉得自己的实力会比曹操差,对臧霸的威慑力也不应该比曹操低。曹操攻徐州,臧霸一直出工不出力,现在他没道理和自己拼命才对。

可事实证明,光是有先知的本领,对细节的了解不足,就会变成很致命的缺陷。

曹操和臧霸的关系,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曹操的老爹携全家避祸,去的正是琅琊国!而陶谦与曹操的敌对关系,却是在二袁分别拉帮结伙之后,就形成的。而琅琊国却是徐州辖下,曹嵩好歹是当过太尉的人,这点关联岂有看不出之理?

陶谦为人虽厚道,可对曹操的战事一直不顺利,他怎么会一点抓人质的念头都没有?之所以没行动,只是因为有人保着曹嵩罢了。

因此,袁绍开始联络臧霸的时候,臧霸只是暂且答允,还是保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势。当曹操遣戏志才入琅琊后,他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