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老成,以他一个少年人来说,就不是有点老成的问题了。
严格来说,他的性格和太史慈以及徐庶差距都挺大,太史慈跳脱,徐庶擅机变。不过,也不知是不是性格互补的关系,相处下来,三人交情却很好,最终还借着太史慈讨徐庶便宜的契机,结拜成了金兰兄弟。
他自动过滤掉了太史慈前面的调侃,认真的回答起后面的那个问题来:“皆是仰仗主公的威望所至……”
赵云迟迟不出现,曾经给了曹操很大的压力,甚至为此放弃了在聊城与王羽分胜负。
实际上,赵云之所以耽搁了这么久,不是王羽的诡计,也不是因为北方的战乱,只是因为,他招的兵实在太多了,远远超出了预计!
包括曹仁在内,曹操麾下的众将,多有远赴他乡募兵的经历。曹仁在淮泗之间,曾募兵千余,夏侯惇在丹阳募兵也是差不多的数目,不是他们不想多募,只是在外募兵,花费的钱粮和时间都很多,远没有在辖地内招募有效率。
曹操遣人在外募兵,是因为当时他还没有领地。王羽遣赵云北上募兵,一则青州屡经战乱,人力物力都相当匮乏,所以他在辖地内征兵,也一直很谨慎;另外,也是因为兵种的特殊性,赵云要招募的是骑兵。
招骑兵,肯定比招步兵更难。
王羽事先预定的目标,是千人左右。定下这个数目,是因为他记得历史上赵云投效刘备之前,也曾在老家一带秘密募兵。
正是依靠赵云招来的数百骑兵,刘备才在汝南跟曹操有攻有守的折腾了好一阵子。曹操本以为可以轻取刘备,结果正面打了好几场,就是拿不下对方,最后使出了劫粮的绝活儿,这才把刘备给收拾掉,避免了两面作战的窘迫。
在汝南之前,刘备在徐州和曹操放对,基本就没赢过,屡战屡败。没了徐州的地盘,先前积累的精兵强将也损失得差不多了,到了汝南,几乎是从头开始,结果,他的正面作战能力却变强了,赵云那几百骑兵的战力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知道这个,王羽才在战事随时再起的时候,让赵云北上募兵。
他现在的名声,可比前世刘备在汝南的时候强多了,虽然现在的赵云也拉不到公孙瓒的旧部,可公孙瓒也许诺了,尽量提供各种方便。
所以,他很肯定的认为,赵云此行的收获,应该比历史上要强,至少也能搞一支千人规模,能立刻投入作战的部队出来。倒是赵云这个执行者很有些忐忑,生怕完不成任务。
事实证明,王羽和赵云都低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