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到杭州(1 / 4)

东坡判案 醉酒鞍歌 3109 字 2021-06-07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在《定风波》中的词句,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正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虽然这首词晚于本故事发生的年代,但却是笔者最喜欢的东坡诗词。诗人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抒发了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话说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宋神宗便委任苏轼出为杭州通判。(在宋代,通判一职如同今天的副市长。)苏轼厌倦了朝廷内的明争暗斗,将家眷安顿在京城。只携老管家苏祥、书童墨郎、丫鬟紫烟,四人一路东行,日夜赶路,奔杭州而来。

这一晚,已入江南,苏轼四人弃陆改水,乘船顺富春江东下。苏轼站在船头,眼见江面开阔,皓月当空,两岸山脊起伏逶迤,重重叠叠,心中甚是宁定,禁不住吟道:“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一旁的老家院苏祥赞道:“少爷,好词啊。”苏轼微笑不语。

苏祥:“前朝的白居易也曾来杭州任过刺史。”

苏轼:“不错,乐天流连于此处的山水。还曾留下三首《忆江南》,被人传颂至今。词中描绘的美景实在令人神往,我每念及这三首词,恨不能早日飞来这里。”

墨郎、紫烟不知何时也来到船头。墨郎:“老爷,船家说明日一早就到杭州府了。”

苏轼点头。心下想道:朝内党争激烈,我屡次谏言,圣上都无采纳。对我亦逐渐冷遇。一时无用武之地,实无再呆下去的必要。此番外任,远离是非之地,心中再无烦扰之事。趁此机会还可平心静气仔细研习新法推广以来是否有成效。看来这一遭倒也未必就是坏事。

苏轼自顾思量。皓月之下,轻舟顺江缓行,远处杭州府已隐约可见。此番杭州之行,等待苏轼的会是什么呢?

清晨,日光初起,莺飞燕语,杭州府衙后院池塘边,垂柳轻拂,彩荷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