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身便是其中之一。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之”和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可以说,焚烧敌军尸体,对老将秦勇而言,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而出身羽林的仓素,丝毫没有这种觉悟。在期门校时,太子刘彻就曾向羽林和虎贲的将官们提起过这个话题。殿下认为,若敌人不守规矩,我军就更应该大胆放手去做,不要在意世人的眼光。
殿下说到此处时,眼中满是悲伤和无奈,提及在一个名为中华的伟大国度,伟大的军队,出于西方诸国的压力,善待敌军俘虏,宁肯自己的士兵挨饿,也要让出粮食给敌军战俘食用;然而那个叫倭国的龌蹉民族,将捕获的中华战俘,开膛破肚,还投入到满是毒气的屋子,堪堪受尽折磨而死。殿下再三叮嘱,一旦敌军不守规矩,便以十倍奉还之。哪怕天怒人怨,也由殿下一人承担。
如今匈奴人昼夜不停的强攻,不但不收取尸首,反而用来踩踏攻城,仓素不由想起了殿下的教导,当即找到主帅秦勇,再三劝谏,这才逼得秦老爷子颌首认同,传令下去,尽速焚烧敌军尸首。
随着一罐罐引燃的猛火油被投下城墙,噗噗的沉闷声接连不断的响起,城下绽放出大量的红色火莲。无数带着火焰的褐色液滴四处飞溅,沾染到正在攻城的奴隶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将他们裸露在外的皮肤烫出一个个深坑。若是沾到衣物上,则迅速燃烧起来,极难扑灭。
不过片刻,城墙下尽是被火焰引燃的奴隶,哀嚎着不住的打滚,却又殃及到身边的同伴。城下的奴隶本就极为密集,根本无处可避,后方毫不知情的奴隶还在匈奴铁骑的马刀驱赶下,不断推挤着身前的同伴,蜂拥而来。
而随着关城下的尸体被烤焦,滋滋的往外冒着尸油,火焰更为急速的蔓延开去。此时后方的匈奴铁骑和奴隶们才意识到火势凶猛,不顾一切的向后撤去。关城外顿时一片混乱,奴隶们惊叫着相互踩踏,碰撞,反而严重影响了后撤的速度。
时值夏季,刮着东南风,但由于西北地处内陆,受季风影响不大,故此风速不高。火头一起,滚滚浓烟夹杂着闻之欲呕的恶臭,缓缓吹向了匈奴人的大营。关城下的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一道纵横里余,宽数丈的巨大火墙。
城墙下数以千计来不及逃脱的奴隶,尽数被火焰包围。凄厉的哀嚎声在山谷中回荡,让人全身发毛,恐怕此生也无法忘记这充满怨恨和悲哀的来自地府的阴嚎。所幸他们的哀嚎并未持续太久,即使少数没被立刻烧死,但滚滚浓烟,足以让他们在数息内窒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