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W:171|H:300|A:L|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14/25/1604070634393475336780382703059.jpg]]]贺兰石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色泽清雅莹润,紫中嵌绿,绿中附紫贺兰石:太白醉酒
,紫绿两色天然交错,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等形状,美妙多姿,是一种难得的雕刻石料。用它雕刻的贺兰砚图案千姿百态,作为工艺品,深得海内外的喜爱。似云、似月、似水、似山的图案,雅趣天成,经能工巧匠精心雕饰,因而每款饰品色样世上独一无二。贺兰石产于宁夏贺兰山滚钟口(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其开采历史已200多年。清末已流传“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说明贺兰石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工艺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贺兰石除用来雕琢成砚台,还可用来刻制印章、镇纸、笔架等文房珍品,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远销国内外,是个人收藏、馈赠友人的艺术佳品。[1]编辑本段历史记载贺兰石究竟何时登上石刻舞台的,众说不一。最早的一种传说跟“蒙恬制笔”联系上了。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员战将,曾率兵十万屯恳于宁夏等地的黄河两岸。蒙恬“以柘木为管,鹿贺兰石:牡丹仕女
皮为柱,羊皮为被”,制造了被后人称谓的“秦笔”、“苍毫”。既然蒙恬所处的时代有了笔,与其配套的砚似乎也应当出现,因此便联系上了贺兰石,但这一传说并无史料记载。最早见有贺兰石及其刻砚记载的,可能要推《宁夏府志》了。在其“地理山川”一节里有这样的描叙:“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清朝光绪年间宁夏知府赵惟熙《研山斋》诗道:“贺兰富研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也曾为贺兰石砚提诗:“色为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就是用贺兰石制作的石砚“牧归”。[1]编辑本段传说故事传说古贺兰国有位公主叫坦依·贺兰,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坦依·贺贺兰石手环
兰不顾王室反对,与身份卑微的武士阿拿结结为夫妻。她还鼓励部族的青年男女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后来阿拿在抵御外族的侵略中战死沙场。坦依·贺兰守护在爱人的身边,日夜祈祷,流下的眼泪化作清秀莹润的彩色石头——贺兰石。在爱的感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