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准备(4 / 6)

玩唐 午后方晴 5510 字 2021-06-07

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关键词二:淋釉(泪痕)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它是定瓷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应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淋釉一直被认为是鉴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釉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那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关键词三:生辣感

生辣感是人们对定瓷外观鉴赏的一种习惯称谓,体现着定瓷凌厉铮然的风格和明丽蕴涵的气质。由于定瓷泥料练制细腻、精纯,可塑性较好,且骨架性强,凡成瓷器物,都会给人一种刚劲、坚锐、俊逸的精神感觉。同有些陶瓷的圆熟、甜媚、滑腻、松绵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

刀痕,也是定瓷产品外观生辣感的特征之一。古代定瓷生产,凡辘轳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都离不开刀子,故称定瓷生产为刀子活。古代定瓷不论何种器物,凡是辘轳旋转作出的,其壁面都不约而同地带有强弱不等的刀尖旋削纹。这种刀痕的形成,是在拉坯过程中自然留下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定瓷别具味道,使产品更具有灵气、具有生辣感。

关键词四:刀线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关键词五: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