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2 / 8)

玩唐 午后方晴 7020 字 2021-06-07

记者了解到,当天下午3点23分,央视主播张泉灵发表**说,看到新闻她也以为错了,查过资料后,才发现“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经此释疑,不少网友回应,原来不是新闻错了,而是教科书弄错了。记者6日晚搜索“国家博物馆网站”了解到:“后母戊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司母戊鼎”。“国家博物馆网站”**回应说:“此鼎初始被定名时,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后母戊’。但由于中小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目前司母戊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因为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杨女士表示。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关于“司母戊鼎”的正确称呼,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但这是学术界的问题。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自然也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编辑本段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3月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据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

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

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

2011年03月,随着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对公众开放后,在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上,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补记:2011年3月28日,正是对外开放参观的新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