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刘涣中中元被封官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时,时人好不羡慕,可他却提不起精神来,因为他深知,这所谓的“知州事”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即州的长官,也算是大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了。
“知州大人”,听起来挺吓唬人的,实际上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一个州正儿八经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官家之所以设这一职位,大有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用意。
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若这一州知州与通判等一众官员处理不好关系,很难开展工作的。想及于此,刘涣便是一肚子苦水,关键是赵昚给的任务又重,这不是要他去监管,而是要求他实打实地扎根下去,搞出一番成绩来。
唯一牛逼的是,这知州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官家只有信任其人,才会给他安排这一职务。所以在宫里面时,赵昚曾亲口许诺,说刘涣直属于他管辖,旁人不得插手。
涣哥儿想来想去,手中还算是有一把尚方宝剑,若实在不行,就把官家搬出来,吓也吓死人,再说了想必那潭州通判及一干官员应该不会不识好歹……
又说他这节度使一职,更是个空壳官儿,在大宋官家的手里,永远谨防着武将专权。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
如此一来,便解除了诸多节度使对禁军的控制。
这还不算,朝廷同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刘涣这两个“大官”,没一个是好位置,但联系在一起,还是能搞出一番作为来的。
他一直在怀疑。或许赵昚早已看穿了大宋错综复杂的文官武将的关系,但凡是区区一个职位,常常受到各方限制,要想施展拳脚和报复。难上加难。故而才让刘涣任谭州知州兼潭州节度使……
刘涣收拾完毕行囊取了官凭及一干文书,召集刘三和魏伯一众,策马扬鞭,直逼信州而去。他要先去看看老朋友,再往西横穿洞庭湖而抵潭州。
魏伯调侃道:“是该叫你一声刘大人。还是叫你一声刘节度使?”
刘涣冤枉道:“师父,你也来说这等风凉话了,羞煞徒儿也”
魏伯却摇头道:“恩,我看不尽然,你弱冠之年,便得如此重任,看来官家极度信任你呀,应该高兴才是”
刘三也附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