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本是刘涣抄袭而来的三首小令,却被豪放的辛弃疾记在了心底,后来他辛幼安为这几首小令附上了曲调,在江南一带的军旅之中,特别是在湘赣川陕的军旅之中,被吟唱了许久许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却言这辛弃疾得交刘涣,想起了自己年少之时,又感慨而今之时局,心中忽地五味杂成起来。
二人快马加鞭,一个是青葱少年,一个是狂放词人,眨眼间消失在赵汝愚等人的眼底。
刘涣“吁”的一声刹住马儿,看着天边的晚霞,阵阵发呆。
辛弃疾与他并排而立,忽一转身,尽见得这个少年郎的眉宇之间尽是沧桑,这股子气息倒和他的年纪不服。
“哈哈,这六月间的天气就是热,好在胯下马儿得力,你我此番跑在风里面,路过了孤村野桥、乡里人烟……便有愁绪,也当被洗涤而尽了。却不知刘秀才这是为何感怀?”辛幼安老气秋横,既有武人的狂放,又有文人的情怀,说起话儿来,也如惠风拂面一般。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小子是感怀这流光易逝,而我等年华单薄,便再有几十年时间,也是要辞别这大好山河的。量力而行,也不晓得能为这片河山做点甚么?难免一时间伤怀起来,倒让安抚使见笑了。”刘涣要么不装逼,装逼就得装到底。
辛弃疾闻言,想及自己年少举兵,一路刀山火海投奔江南而来,到而今,还不是被朝廷所遗忘,就算他心有这片河山、就算他能装下这片河山,但面对朝廷半死不活的态度,他也是无可奈何。
伴着刘涣的感怀,幼安也是长叹一声,道:“但愿有生之年,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罢。刘秀才年纪轻轻,但已然锋芒毕露,才学了得自不消说,那武略韬谋也是别出心裁,是个敢作敢当的好汉子呢。将来前途,定然不可限量,辛某不才,能结交于你,便是福分了。”
辛弃疾这话却不是在夸赞刘涣,他一直以来,在政途上不顺之时,便会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来,这刘涣之名,传言却只是鹅湖山的一介小秀才,不是“高人隐士”,又是甚么?
刘涣却道:“安抚使总是这般深分,动不动就称我‘刘秀才’,实在是别扭得很。我看你虽年长,但却使得我一见如故,心心相惜。若不嫌小子高攀,便叫你一声‘辛大哥’,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