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无聊的县试(1 / 4)

南宋日记 伯山子鸳 3091 字 2021-06-07

?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科考始终都是大事,而今不过县试,铅山已然人满为患,连个住处都找不到。

刘涣见了鬼,饿着肚子找馆子,却见到处都是人。看来只有自己动手了,得寻寻哪家的小动物没有关好……

早知道,就该接了张老头的馒头,杨婶的炒米好干,最没嚼头……

丫头这个没良心的,也不来送他,还是刘三仗义,走时前一夜,陪刘涣大醉了一场,他现在头还有点疼呢。

按照惯例,这县试其实简单而苍白,基本上没什么水平,能考得出的,莫非是“死记硬背”的孩童记性罢了。

刘涣清楚,县试有时候也称州县试,但除了唐宋时期以外,明清时期称“郡试”、其余时期或叫做“童子试”。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

故而也怪不得赵知县这一个月以来忙昏了头脑,还有那主簿先生,既要不时去鹅湖山看一眼工地情况,又要赶回县衙帮助知县处理公务。

哎,也怪不得谁,那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一般知县见了上级官员,都的谦称自己为“下官”,他们实在是卑微得很的,由此可见,这主簿又要比知县更轻了。

只要人家赵知县喊一声,主簿还不得两头跑。好在而今县试之期,大小事由基本凭知县主持,这等为朝廷选举人才的好机会,大家脸上扬起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关键的关键,还有“油水”可以捞。

这不,入场的第一个环节“搜子”,刘涣便亲眼看到有府吏作弊呢,对某些“特殊的娃儿”特别照顾,随便打了个马虎眼,就放人家过去。

到了刘涣,给他收身的人是个满脸横肉的人,面目神情直叫人恶心。

“嘿嘿,你便是鹅湖山的刘涣小儿么,过来过来,听你诺达的名声,该不会‘挟抄’吧?”

“我会不会挟抄,你们家知县赵大人是清楚的,你先搜吧,若是不信,可以去喊你们大人来,正好小爷也许久不见他了。”

他这里言语很不友善,尽以“小爷”自称,那丑陋的汉子顿觉得心情不好,一时间来了情绪。

但听说这小子年纪轻轻便授了皇帝圣旨,于鹅湖山主持建学。平日间和铅山县衙一众人员关系也好,他可不敢随意愤怒,只得死命收身,多么希望能搜出一些可疑的东西来。

到底还是让他失望了,除了搜出一些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