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知县敢独自拥有的,这是大宋之福、百姓之福……
刘涣哪里相信他鬼话和官腔,转过身去悄悄地瞪眼恨他,仿佛他的恨意有了“啊q”精神一般,能瞬间把知县老儿震得四分五裂……
“小子,你既然如此才华,老朽还再请教,你对铅山如何看法?”
刘涣没有正面答复他,只说了一句“笔墨伺候”!
之后便奋笔疾书,宣纸的右侧开头,写了三个大字,叫做“铅山论”!
这刘涣前世本就是个公务员,长期帮助单位领导做假材料,什么“调研”、什么“总结”、什么“规划”、什么“精神领会”等等……本来开始是作假,后来当枪手当成了习惯,尽又啊q地以为这是真的。他来了兴致,索性亲历下村调研走访,果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了许多可行的规划与总结……
到现在,老儿向他问计,他尽把自己当成了诸葛亮,当然,他没有把老儿当做刘备,只是认为其身后之人,不过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万恶的资本主义信奉者。
刘涣的写法也很大胆,完全不是古体文章写法,而是前世的公文写作,通篇全无半个多余的文字,所谓针针见血,便是这个道理了。
他先是结合大宋而今的局势,客观分析和评价了铅山的状况,然后从农业、纺织、采矿、应刷、制陶、教育、医疗、水利、交通、政策、军队、信仰、城镇、乡村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篇大论,涉及了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全文共计二万多字……
只听到知县老儿大喊大叫地吩咐,“快快快,没纸了、没墨了……”
刘涣终于写完,老儿一一细度,这种文章之样式,是他第一次见到,但没有半点离经叛道的感觉,倒是使人眼前一亮,新颖之中又是鞭辟入里。但觉得有些字句很生涩,如“指导思想”一词他就搞不明白,还是刘涣一一解释,他才茅塞顿开……
通篇读完,老儿终于疯了,癫狂道:“这等文章、这等文章,却是殿试都没有见到的大家之作啊,而今却被我一介知县见得,天了天了……好孩子,你有什么要求,便一一说出来把……”
“我……你确定你现在是正常的么?”
“你说不说?”
“好好好……我的要求很简单,我要建一个学堂!”
“准了!”
“我要建在永平鹅湖村、鹅湖寺的旁边……我要当先生、我爷爷张年丰也得当先生……”
“准了准了,你小子有钱有学识,办个学堂,当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