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一事,又记着静能的描述,做了一把“洗地工具”,果然,那工具除去对泥巴地不管用以外,对于平整的青石青砖地倒是很管用。
陆九渊出生之时,又是被其大嫂哺育长大,故而心怀感恩,与大嫂一家的感情极好。他是大宋绍兴年间生人,而今不过三十一岁的年纪,却还没有考中功名。
可是,当陆九渊读及刘涣所作之词时,尽显得癫狂起来。又闻大嫂言及,那小子不过十三四岁,当真是少年奇才,莫不是打娘胎里面便开始学习,岂能有这般才学……不过他又想到了初唐四杰,想到了以往的俊才,顿时觉得,或许在信州,当真出了一个天才也说不定。
古时读书之人,一是心高气傲,容易文人相轻;二是讲求学派门第,对于结交友人和积累人脉又很热衷,毕竟读书的目的,都是要做官的……故而,九渊开头便附上了一首浪淘沙,后来才在信中道明由来……
说了好奇之心、仰慕之情、愿结交之意,又阐述他的读书研习之道。
刘涣一看,果然,这陆九渊的“心学”理念已然初露头角。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等观点。
但却说到了“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主张治人先治己,自治莫大于气,气之不平,其病不一,而忿懥之害为尤大,要使身体心验,使吾身心与圣贤之言相应,择其最切己者勤而行之”等内容。
信的最后,他说有机会一定要邀刘涣游鹅湖与武夷、赏山色风光、论天下诗文等美事。真是豪气冲天,明明而立之年的人,一点收敛的态度都没有,怪不得后来世人只知朱熹,而不不知陆九渊了。
末尾一句,他大致说了,自己的观点尚未成熟,不对之处还请刘涣“斧正”!
“哎呀,这个陆子静,明明说是想交流,那长篇大论之中,体现的尽是一副‘我要打倒你的气息’,霸气外露,找死!”刘涣自言自语起来。
他想,“既然陆九渊喜欢谈理论,那便与他谈谈,等到其考中了进士,观点成熟之时,与朱熹等人一起坐而论道,我给他们谈哲学、谈唯物,谈辩证……还不吓死他呀。恩,我得好好思索一番,回他一封精妙绝伦的信!”
老头回来时,问刘涣看完没有,刘涣赶紧保持跪地的之势。
“孙儿看完了,只是爷爷,你不知道那捎信之人是谁么?”
“我哪里知道,这是永平一个小厮送来的,他说这信是从抚州寄来,经过信州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