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商量办学(1 / 4)

南宋日记 伯山子鸳 3415 字 2021-06-07

?

张老头觉得自己遇到了知己、遇到了高人……在这山间僻野,他一个宋室还未南渡时便落榜的儒生,隐匿在粗鄙的庄稼汉子之中,本来时日一长,也觉得淡了心思。那孔孟大道、圣人经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风雅之物,已然深深埋葬在了支离破碎的心底。却不曾想,那日偶然救得一个奄奄一息的儿郎,却是此间高人,才情了得,文笔斐然,他是大跌眼境。

又对于虚相而言,心中暗暗窃喜,他只盼着这孩子早些长大,将来必定出将入相,传将出去,也让世人知晓,他一介鹅湖寺的主持,尽然接济了一个大才。

对于宋人而言,名声是尤为重要的,不论是在朝堂高庙、还是在田间地头,大家心中总是把名气看得极重。虚相这般想法,也属正常。

在姓魏的心底,他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原来自己所收的这个徒弟,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怪不得昨日他对于收徒一事言语尴尬,久久不允……哎,难道,自己不经意间的发现,还成就了一个王安石、苏东坡、宗泽、岳飞等人物了么?若是那般,那真是天大的造化,说不定恢复河山、中兴宋室,指日可待!”

四人一直在鹅湖寺的经阁之中长聊,刘涣谈得眉飞色舞。

他博古论今,和虚相、张老头谈及历史、谈及道德大意……又编撰一些“鬼话”出来,说些豪侠的故事,直把一旁的络腮大汉也听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间,经阁内的蜡烛换了几次了,子时将至。

刘涣师父见得睡意朦胧的静能又来换蜡烛,便叹一声,道:“哎,这尘世间的好物终不长久,便如这蜡烛,时间一长,也要毁灭殆尽。”

他这粗人,本来随意一阵叹息,却勾起了当场伤感沉闷的气氛,大家各自长叹,尽无言以对。

刘涣却道:“师父啊,弟子在想,或许能通过一些手段,留住这尘世间的光明呢。”

三人一听,又来了兴趣,张老头道:“好孩子,你说这话可当真?要知道我们读圣贤之书,不可口出胡言呀,治学做人,都必须严谨呢。这尘世间的光明,往往日月交替,那是天道,你我凡人,岂能逆天而行?”

刘涣也不辩解,道:“前辈教训得是!我也只是一些想法罢了,还没经过试验,或许是我的胡思乱想。”

虚相微微一笑,道:“阿弥陀佛,小相公心思敏捷自然是极好的事情,可你思维飞跃得过快,贫僧也跟不上了你的脚步呢,莫非你所言的留住光明,便是要创造出一颗太阳来么?”

刘涣呵呵一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