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的本领还是很清楚并且很佩服的。自古以来,互相攻讦的事情其实一般都是出现在文人之中的,而在武将之中,大家都是凭本事来排位的,对于有本领的人都是打从心里佩服的。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正因为这样文人之间才会互相不服气,而武人之间有什么不服气的拿出来比一下就完全清楚了。
且不说战国时代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给武将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就算是后世的和平年代,武将们之间的水平也是很容易比较出来的。别的不说,光是一个带兵练兵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一个会带兵的武将,就算是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就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带出来的那支部队,有几次明明就是中计被伏了,却还是能凭借着过硬的军事水平硬冲出来。而一个带不好兵的武将,就算是孙吴转世也是没有用的,历史上也不乏将军计策成功,而兵员素质不够反而落败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巨鹿之战,秦军的九道埋伏都成功了,却反而被项羽的子弟兵打了个落花流水。
至于赵括的带兵能力,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虽然长平被围两个月,而且赵括还是临阵换将的主帅,麾下近五十万大军军心不散,无人暴动。要知道项羽垓下被围的时候还是带的跟随自己多年的子弟兵,最后却分崩离析!由此足见赵括的水平了,至于说败给白起,那实在是非战之罪。不管文人们怎么说,赵猛作为一个武将心里是很清楚的,可着全天下,有谁敢跟他叫板呢?就是那号称勇气贯于诸侯的廉颇,不过跟王龁对战两次就落得个闭门不出了,真要是对上白起,嘿嘿,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果了。
想想赵括的下场,出征之前明明说过非白起无不能敌,可是现在朝廷上还是有不少人要追究赵括之罪。没办法,打了这么大得败仗,不管对错,总要人承担罪名吧,也许这就是武将的宿命吧!战功彪炳如白起之流反而要受大王忌惮,一旦败仗又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原本觉得自己这种镇守武将从此远离了疆场厮杀,现在看来,未尝也不是好事呀,想想真是没有味道!
赵猛在这里感叹了半响也发现了气氛不对,赶紧换了话题向赵义说道:“怎么今晚不见令郎呀?小小年纪却能弄出如此动静,确实不凡!只是他答应某家的事情到底怎么样了?这火药虽然弄得不错,可是要因此耽误了某家的事情能够,某家也是不能依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