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火药运用(2 / 4)

合诸侯 风中的猪 3290 字 2021-06-07

分出去了,粉笔完整的裂成了两半,并没有想象中的剧烈炸膛。而且粉笔饿的身管是用六毫米的钻头钻出来的,口径至少六点五,如果口径再小写,估计效果更好。)

而那个明朝的鲁密铳的双层接缝交错的枪管比起这些来说简直就是固若精钢了,至于有些小说上说的这双层枪管如何难以加工,这完全是学文科的人的臆测而已,对于后世的理科生来说,双层管套接是一个很简单的技术,就像是轴承的生产方式一样,一个简单的热涨冷缩就可以解决了。只要把外管的内径做的比内管的外径小一点点,把差值控制在五十丝左右,也就是半毫米,然后加热外管,热套在内管上就能完成紧密的套接了。这样做成的双层接缝交错管,再加上一些紧固箍,效果不会比真正的无缝管差太多的。再加上什么米尼弹一类的技术,还是可以拥有很可观的威力的。

其实在赵成的潜意识里面,主要是不想弄那些悲催的前装枪出来。赵成明白,前装枪和后装抢的差别并不仅仅是在装填的方便性上面,其实后装对于步枪的意义是远超过了膛线的意义的,正是因为后装的出现,才让步枪的性能得以飞跃。至于为什么,等到后面赵成真正开始做的时候自然会说明的,总之赵成不想把这么精贵的刚才用到前膛枪这样的过时科技上来。

可能有人要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要循序渐进的,必须遵循历史的轨迹慢慢来,先有前装枪才有后装抢。其实这也是一些文科生特有的定性思维。很多东西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在实际使用中慢慢的总结需求才来决定发展方向的。换句话说,并不是说后出现的东西就一定会比前面的先进。在原本历史的轨迹中,是因为人类没有前进的指引,或者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属于一种探路前进的方式,绕弯路是必然。而赵成作为一个穿越人,明明知道正确的方向,如果还要去绕这些弯,那简直就是对自己的知识的侮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机枪为例,放下性能不谈,单说机械结构的先进很复杂程度,现代的所有通用机枪连马克沁的一半都够不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就是因为人类在刚刚发明机枪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所以就竭尽所能做了一个最先进的机器出来。而在后面的使用道路中,人类才慢慢的发现,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多余的,反而慢慢的简化了机枪的结构,却还能得到更好的性能。

这样说吧,就赵成本人来说,他是完全有信心能够做出一把AK47来的,可是绝对搞不明白马克沁的原理结构。另外告诉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