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都是出于材料的局限,毕竟见是一种以刺杀为主的武器,对于横向受力的要求相对就低了很多。而一些游牧民族之所以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用的刀,那时因为他们出现的时代已经比较晚,周围的环境已经有大量的钢铁可以运用,而且他们一开始的刀主要是生活实用,重在切削,而不是战场厮杀的武器,相对性能要求也不是很高。
现代的搏斗研究,认为剑作为刺杀武器,比刀的劈砍更加有效率,在格斗中更加有优势。因为首先刺穿伤害本身比劈砍造成的伤害更加致命,其次,刺杀动作因为迎面范围小,更加不容易格挡,而且刺杀动作的行程短,能更快速的完成动作。
这个说法的确是很科学,但是同时又有了另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大文明的冷兵器发展方向都是从刺杀转向劈砍为主呢?难道说这代表的是科技的退步还是文明的没落呢?其实这中间存在一个认识的差异,那就是这种提倡刺杀的科学论调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单人的格斗搏击,而且还是经过一定程度训练的人之间的公平搏击。
而战场,或者说古时候的战场,和公平的搏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那种成千上万的人以命搏命的环境中,招大力沉的重要性是绝对超过了小巧腾挪的功夫的。而刺杀需要的就是那种精准的小巧腾挪功夫,而劈砍对应的就是招大力沉。一把剑在战场上刺出去,也许能杀一个人,但是它的攻击面太小了,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而一把刀,使劲一抡,也许一个人都杀不了,但是它的攻击面很大,可能能伤到还几个人,同时给自己抡出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来,这一点对于战场生存是很重要的!
同时刺杀对于格斗水平和训练程度的要求比劈砍高的多,不太利于大面积的普及。这就好比狙击手和机枪手在战场上的关系差不多。狙击手代表了精准,训练度高,而机枪手代表的是火力和训练度要求低。诚然,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狙击手显得十分厉害,作用也很明显。但是在大阵容对决的时候,谁会用狙击手去冲击机枪阵地呢?
所以,对于刀剑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迫于材料科学影响的无奈之举,而战场上刀的应用,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大量冶炼钢铁的开始。当然,在军队大量装备刀之前,也不能说是一点都不可能冶炼钢铁,毕竟军队换装还有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整体性和统一性。换句话说,对于军队来说,一把干将莫邪的作用还比不上一百把破腰刀。所以在汉朝之前也是可能有炼钢的存在的,只是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不能满足部队统一换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