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的时候,在被刺对象的眼中就是一个点,是十分不好躲避和防御的。而且俗话说“砍伤刺死”,除了四肢以外的任何部位,只要被刺进一定的深度,伤害都是足以致命的。
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刺杀如此有效,为什么后世的军队多半都要装备刀而不是装备剑呢。这其中有一个分别,那就是个人技击和群体战斗之间的区别了。个人技击的时候,灵巧的身手起很大的作用,而在群体混战的时候,往往有一股蛮力的要占很大的便宜。而刺杀正是一个很考究技术的活儿,尤其是在战场上,可能根本连施展的空间都没有。而用刀劈砍则更倾向于力气活儿,同时还有大范围杀伤的效果,更适宜战场的施展,并且后世的刀也基本可以兼顾到刺杀的功能。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刺杀这种靠技术的活儿在军队中不便于大量推广,无形中士兵的训练成本就增加了,而砍杀这种简单的活计,十分适合军队普及推广。
这其中就涉及到后世对战国时各国武器优劣的评论了,很多人都大肆鼓吹秦剑的好处,其实并不客观。虽然秦剑在技术上确实有很大的造诣,尤其是用外形弧度来增强对撞击的抗御,但是和普通的青铜短剑比起来毕竟还是脆弱很多。当时的青铜短剑在制造上就是考虑到了一定的砍杀需要,也就是说起到一定的妖刀的作用,如果光是刺杀的话,青铜就是再脆,也不会再刺人体的时候断裂。更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步兵对决,主要还是靠弓弩和长枪大矛这一类的大杀器,剑不过是近身使用的,就像后世的手枪一样,所以各国也就是根据自己的理念配置,不是十分的重视了。
在当时,秦剑最长,楚剑次之,其余各国的剑在长短上不分伯仲。眼前这围攻的五六名农夫打扮的家伙手中持有的长剑足足比那青年文士的长了接近一倍,很明显使用的就是秦剑了。那青年文士使用的则是在各国中很流行的普通青铜剑,又短又宽。在这种被人四下合击的情况下,这样的长度,几乎就不可能攻击到对手,完全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好在他腾挪闪躲之间,运剑劈砍的时候,对方顾忌自己的长剑这段,不敢硬碰,不然他现在估计已经和同伴一样,成为一具尸体了!
在这样的场景下,不用分析,所有人几乎都下意识的把那农夫打扮的一伙人划入了坏蛋的行列。更何况这几个人使用的还是秦剑,以现在秦赵之间的关系来说,作为赵国人会怎样来看待他们就不言而喻了。因此赵义毫无顾忌的冲上去拔剑就对着一个农夫装束的家伙刺了过去。
前面在城主府和络腮胡子马上比试就已经证明了赵义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