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又转到正题,身子前倾,敛容低声建言道:“庙堂为宵小盘踞,州郡各怀心思,当今乃董卓所立,血脉不祥,明公何不檄传天下,公此于世,号召州郡,拥立史侯为君。”
这个建议,许攸已不是第一次向袁绍提起,至少在酸枣联军筹建时,他就提起过,只是袁绍一直心有顾虑,所以没有答应。
可是实际的原因,两人虽然都没有明说,心里,却都明白得很。
不承认当今天子刘协,号召州郡拥立天子刘辩,这就相当于是再来一次废立。
自灵帝驾崩,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如今已有三次废立,先是董卓入主洛阳,废大将军何进拥立的天子刘辩,立董侯刘协为帝;董卓死后,司徒王允再行废立,废董侯刘协,重立史侯刘辩为帝;而后李傕等率西凉军攻入洛阳,再一次行废立之事,废史侯刘辩,立董侯刘协为帝。
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废立之事,已是形同儿戏。
可许攸对袁绍的这番建言,却又有不同,在关东联军尚未入主洛阳时,先行檄告天下,准备再立史侯刘辩为帝,无异于是在提醒,甚至是在逼迫,李傕等人杀了史侯刘辩,以绝关东联军的这点念想。
这层意思,许攸不敢讲,袁绍又岂不明白,而这条计策的毒辣之处就在于,既可壮袁绍之威望,又可令西凉军背上弑君的罪名,可谓一箭双雕。
而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许攸也只敢在夜深人静之际,自个儿悄悄地想一想,绝不敢说出哪怕只言片语,但是,他却能感觉到,这个更深一层的意思,明公袁绍,心里也是有的。
那就是代汉而立!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可没人以为这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谶言而已,而是将之当做顺应天道循环,顺应三统五行之举。
袁绍沉吟良久,最终还是微微摇头,道:“此事事关重大,需得与诸州郡再三商议才是。大司马那边,情况如何?”
大司马正是刘虞,他原本被朝廷拜为幽州牧,后来再被遥拜为太尉,就在他准备离开幽州,赶返洛阳时,灵帝驾崩,董卓率军入洛阳,他的行程也就这么耽误了。
随后董卓主政,除党锢,大肆启用名士,拜袁绍为渤海太守,拜袁术为后将军,卢植,孔伷,刘岱,曹艹等人,都是那个时候被董卓加官进爵。而董卓则自令太尉,遥拜仍滞留于幽州的刘虞为大司马。
自此之后,刘虞这位大司马,就一直留在幽州,并未回到洛阳。
只是他如今的曰子并不怎么好过,大司马之位,虽然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