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轻翻柳陌 二(3 / 4)

兴唐 午后方晴 3387 字 2021-06-07

就象明崇俨一样,继续在申州逍遥法外。

顿了顿说道:“此事错对不提,孤喊你前来,是有一件事,如同竹纸一样,交给皇后的。这是大义,当作儿臣对母后的弥补。如果你不转告,孤只好转交给朝廷了。”

“是何?”李首成对武则天很忠心的,这也是王彩年一再交待要注意的人。所以用重金拉拢,还是没有拉成。一听,立即自动中止这个不愉快的话题,问道。

李威拿出几尺绁布,说道:“就是它,但不仅是这些。”

心中估算了一下产量,后世一亩棉田能收皮棉两三百斤,三四百斤,那有种子化肥等各方面因素,低调地说了一句:“种植方法得当,一亩能得上两百多斤的纯布料。”

也就是后世的一百斤出点头。这也十分可观,一亩地种桑又能得多少生丝?或者种麻,又能得多少斤麻?这不是论尺匹算的,是论斤算的。

“当真?”

“托于母后之举,孤不敢作半分假的。”当然,这要严格按照行株距种植,并且一定要营养钵育苗,还要打去公枝,等科学的种植方法才可。高昌与岭南在种植,可普及不高,大半就是产量不高,有可能一亩地只能收皮棉二三十斤,收益不大,再加上脱籽与纺织十分麻烦,才导致的。真要是一亩地能收一两百斤皮棉,早就在唐朝普及开了,不用等到明朝。有可能明朝棉花产量同样很低,只是纺织业发达,减去了成本,才逐步取代桑麻地位的。

说着,李威将如何种植的方法,以及各种能知道的,与疑问的,一一说了出来。李首成急忙说道:“且慢说,让奴婢用笔记下来。”

记完了,李首成说道:“殿下此法,从何而来?”

《齐民要术》上肯定没有,李威胡扯道:“棉花来自海外,这是从海外一个很远的国家传来的,因为遥远,技术一直没有流传到中原,甚至大食都没有得到。孤只听说了一些,但机器是如何弄的,孤也不知。甚至这个国家因为太远,孤都不知道怎么通往。只好让母后派人到高昌与岭南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机器。”

“唉,这个坊间听到的消息还真是很多,也只有殿下关心国事,将它记下来。”

“……”

“不过殿下有了这片孝心,却比这些金锭,甚至比金山银山还要让奴婢开心。”

“李内侍的忠心,让孤悚然起敬。”是真的很“悚然起敬”。

过了几天,李首成又过来了,说道:“人皇后已经派出了,殿下,不会弄错吧。”

“孤说了,敬请放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