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将军归(4 / 5)

兴唐 午后方晴 4666 字 2021-06-07

司取士不公,于是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无名子之流,朝廷也不怪罪。

可今年不公正太过明显,甚至认为天后有意在这一拨进士中选找心腹,这个不大好明说的,皆是举子之间暗下的议论,认为此次科考录取的寒门过重。这一点李威与武则天是不谋而合,扶持寒门是必然的,否则社会分化越来越重。但也不能否认名门望族,就象后世考大学一样,上海北京高考录取率多少,秦岭大别山云贵山区那些穷学校又能录取多少?这就是牵及到一个资源问题,名门资源多,人才自然出得多。或者如武承嗣诡辨万民平等,恐怕现在这时代,连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部曲,都没有这个念头。

因此,先是出现许多无名子,后来公开联名上书质疑。李治为了平息这些举子的怨气,下诏重考,又录取了十一人。这也说明了李治现在对事情判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唐朝立国以来,李渊五次科举,录取进士二十六人,李世民录取了二百零五人,共二十次。在这次科考前李治一共是是十七次,一共是三百三十几个人,就没有重考过的。

即使这样,许多举子皆不服,继续逗留在洛阳,那天三门通航,这些举子还去观看过。

本来就不服,闻听此事,有的是真心不平,有的是为此扬名,毕竟清流还是主体的,再次联名上书,责问朝廷。第一为何周王妃惨死,埋藏草草,这不合制度。第二是为何周王妃幽禁,派人伺其突烟?生食之事不提,可以用惩罚,让周王妃改过自新搪塞,后派人伺其突烟就不对了,几天都不冒烟,人拖出来尸体都腐烂了,为什么不派人进去查看。皇宫大约没有进去过,里面进出的宫人想来不会少,饿得走投无路,周王妃不喊不叫?为什么又没有一个人听到?但一个内侍没有这么大胆量的,现在宦官可以做心腹,没有***,权利还是很小。赵氏不仅是一个王妃,还是常乐公主的女儿,因此有第三条,是何人指使的?第四条是问李治的,弟妹无辜惨死,太子过问,也是人之常情,为什么皇上下诏将太子也幽闭起来?

有人带头就好办。其实知道此事的人不少,心中不平,却在观望。这也是武则天的手段有关,驯马三策,用鞭子抽,用马锤打,再不听话,用匕首一刀解决了。因此武则天对不听话的人,解决方法很简单,斩草除根,赵氏被活活饿死,同样也是一个警告。人心未必服气,可是有几人悍不畏死?于是只好寂默不言。但有人带头,法不责众,接着众多儒生开始纷纷上书,连着百姓都表示抗议。

征讨声音大起来,同样逼得各位宰相不能坐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