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何去何从 命运拐角(2 / 3)

信任,就连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兄弟都排挤他,理由是你曾经做过战俘,最后落得个受辱自刎的结果。这件事在李陵心里应该是深深铭记的。据史记载李陵被俘后,且靼侯单于对他其实是很客气的,特别是他表示愿意归降匈奴后更是至为上宾,而且对他也没有严加看管,他知道象李陵这样的神人加能人,想逃走是件很容易的事,除非你把他杀了。此时李陵的心情实际上很复杂也很纠结,如果他现在回到汉朝,还会得到信任吗?会不会将来落得个跟他祖父一样的结局?回答是完全有可能的。战俘在中国来说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词儿,到现在也是,很多时候它几乎就是耻辱的代名词。我们经常在电影中会看到,美国战俘回国时会受到英雄般地夹道欢迎,而我们的战俘回来一般都会招至鄙视的目光。不得不承认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我们更缺乏宽容。忌于此番顾虑,所以当时李陵并没有马上回到汉朝,他是在观望,他要知道汉武帝的态度。应该说汉武帝后来对这件事还是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反省,想想李陵当时的处境,没有后路也没有救援,五千人扛住了几万匈奴的围攻为西河要塞解了围,最后无奈之下投了降,还是情有可原的。加之李陵确实也是难得的人才。在李广、霍去病已亡,卫青一帮老将都已年迈的情况下,象李陵这样骁勇善战的新生代精英实在已不多。于是一年后他做出一个决定,派出一支军队去营救李陵。这让我们想起那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这也是汉武帝平生唯一一次不是为了某个战役而调兵遣将。有意思的是历史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让一些关键的人物出场,使得我们的故事变得更有戏剧性。担任这次营救任务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名叫公孙敖,封号为因柕将军。此人在前面李广的故事中我们提到过,说来他与李家真是冤家路窄,在漠北战役时就是他仗着和大将军卫青的交情深,两人联手抢了李广立功的机会,逼得李广最后含屈自刎。所以李广的死和他还是有间接关系的。有句话怎么说来则?好人命不长,坏蛋活千年。这公孙敖虽说算不上是坏蛋至少也不厚道。此人在汉军中的战绩实在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只记得他打过不少败仗,应该是那种混日子等退休的将军。真是想不明白汉武帝为什么要派这样的人去执行如此重要的特殊任务。说来这位仁兄运气也不好出门就遇上了一个人——左贤王,这个人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名气很大,号称匈奴人的战神。他和李广、霍去病都交过手,这两个人如今都不在了,他老哥儿还活蹦乱跳地可以领兵打仗实在令人惊讶。谁说多吃水果蔬菜身体就好,看人家左贤王天天喝牛奶吃烤全羊不也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