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枢字公茂。号雪斋。却生于汾州。曾随父迁许州。许州名士宋九嘉言其有王佐之略。当年蒙古军破河南许州。此人北逃。投靠其师宋氏。宋氏彼时在燕地为官。宋氏将其引荐给杨惟中。不料国主不久领兵入燕。杨惟中当时带着他逃亡。”
“这么说。他人在杨惟中那里?”赵诚问道。
“正是。此人现为杨惟中幕府参议。参赞省事。杨行台颇为依赖。”王敬诚道。“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杨行台认为其人可堪大用。故而托臣引荐。因其人也有上进之心。对此番河北之乱亦有一己看法。故而杨行台将其策论一并给臣寄来。臣见其中字里行间。颇有治世之材。故而呈给国主。”
赵诚将姚枢的策论传给众人观看。那位素不相识地姚枢倒是个有心人。他正是建议朝廷解决河北乱局之道。不应当太操之过急。而是先将问题放在平均地权之上。
那姚枢建议朝廷安排一笔钱。根据河北田亩的十年产量折算成地价。从诸侯或者大户手中赎买。一是用钱直接购买。可分数年支付完毕。二是用燕云或辽东地大量闲田或牧场置换。第三就是用盐引抵押。
这样既能让百姓得到田地。又让诸侯不至于反对。减少阻力。另外还可让朝廷减少财政压力。如果顺利。那姚枢本人没有想到的一个有利结果是。北方大量的闲田与牧场可能因此而得到开发。
众臣面面相觑。俱感后生可畏。河汾果然多贤士。但那姚枢并非是后生。年纪比赵诚大五岁。正值壮年。
“这篇策论可在《大秦新闻》上发表。一字不改。”赵诚命道。“此文一出。必会引起士林众议。我等看看再说。倘若河北诸侯们不为所动。那孤只能用强了。”
“这一次。恐怕又得掀起一番舆论浪潮。”高智耀笑道。“如今河北的士人们。怕是比朝廷还要着急。昭文馆的程亮这些日子以来忙得是脚步沾地。只因河北的士人。还有中条书院一批人。争相投书。口诛笔伐。”
“朝廷鼓励在野士人议政。士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虽屡有不敬之辞。但朝廷应学会引导舆论走向。为我所用。”赵诚笑道。“公理越辩越明!”
“那这位姚枢姚公茂。该如何对待?”王敬诚问道。
“令他来中兴府见孤!”赵诚道。“此人既然有心为朝廷效力。孤岂能视而不见?”
人生命运多变。又处乱世。运气往往是给有准备之人的。那董文炳卓尔不群。因而进入了赵诚地视野。素不相识的姚枢也是如此。他们二人虽然是有人当朝重臣引荐。自身的才学也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