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的。五十里外清晰可闻。有人传言此乃雷公发怒。将降灾于吾国吾民。有无知小民人云亦云。妖言惑众。聒噪谣言。徒增纷扰。更有人入山膜拜以为祛邪。
枢密院副使郭大人、工学少卿余大人、朱大匠师等近日接连辟谣曰:此乃工学及兵工场联合研制新式火器所致。
又有工学官员奉旨向本报透露。此新式火器。以火药催发。可射二十斤铁丸弹。威力惊人。两千步外透墙而入。无坚不摧。虽百万雄城亦可一鼓而下。我军自此如虎添翼也!”
陈庾哑然失笑:“这是何等神兵利器。竟能两千步外透墙而入。还是二十斤重的铁丸?满纸胡言!这报上所说的时事。诸位只能信它一成。”
他这话真是说对了。工学联合贺兰兵工场在枢密院的主持下。正在研制火炮。只是大小官员及工匠们太想办成一件大事。不顾辛劳。竟在除夕之夜紧锣密鼓的进行秘密试验。结果发生了意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倒也证明这火器确实相当“厉害”。又因引民猜疑。官员们不的不登报辟谣。顺便将失败兵器的威力在纸面上提高了数倍。
而李冶正在读《中条见闻》。上面有一篇关于避讳的文章。正是他左手的陈庾陈大才子所写的大作。表面挑出古今避讳之逸事侃侃而谈。实是暗讽秦王赵诚。
“诚字就是秦王的名讳吧?”李冶恍然大悟。他并非不知道秦王的姓谁名甚。只是一直隐居晋北钻研学问。看了陈庚的这篇大作。才猛然想起。李冶原名叫李治。朝廷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于是减去了一个点。改名叫李冶。唐朝的皇帝跟他隔了几百年。所以陈庾的这篇文章对他极有吸引力。
“赵诚就是秦王。秦王就是赵诚。什么讳不讳的。若是全秦国的人都因一人而避讳。那岂不是令所有人都竞相作伪?”陈庾高呼道。他这话一语双关。秦王名叫赵诚。若是大臣上表官员行文举子应试。遇到“诚”字都改为“成”或空一字。不正是让所有人不“诚”实吗?
陈庾是个愤世嫉俗之人。一向蔑视权贵。嗓门大了点。店内众宾客纷纷窃窃私语。向店家打听此胆大包天之人是不是活着太腻味了?文人的脾性有时让人难以理解。说他们刚烈吧。并无上阵杀敌或者知难而上的勇气。避难阳首山一直是他们的首选;说他们怯懦。可是却又敢蔑视杀身之祸。敢言他人所不敢言。大概是爱名甚过爱命。
不料。窗外却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说的好啊!赵诚就是秦王。秦王就是赵诚。什么讳不讳的。名号就是让人叫的!有名与无名。当然是有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