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相当于人民币六七万元啊~!
他一个穷书生哪来的这么多钱呢?将李教谕叫过来,问他这钱是不是他给的。
李教谕看着那些银子有些傻眼,抽噎着说:“天珠这孩子生性好强,从来不愿意接受我的赠与,说要凭自己的本事养家糊口,所以我没给他什么钱,他家境贫寒,这些银子如何而来卑职不知。或许是人见他刻苦,赠与他的……,想不到,已经用不着了……。”说到伤心处,又抽噎着哭了起来。
杨秋池点点头,说道:“教谕大人,我已经勘察完毕,你可以给他办理后事了。”
在训导和捕头的劝慰下,这才止住了哭泣,哀伤地对杨秋池道:“典史大人,卑职有一事相求。”
两人的官差不多大,但杨秋池的实权要大得多,所以教谕虽然清高,现实需要也往往自居下位。
不过杨秋池当然不能大刺刺以上官自居,急忙也拱手道:“教谕大人言重了,有话请讲。”
李教谕迟疑片刻,回头瞧了瞧训导和捕头,低声道:“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天珠这孩子若不是病痛难熬,断不会走这一步,所以……,卑职想恳请大人,对外就说小婿病重不治,不知可否?”
这是《孝敬》里孔子的一句话,所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包括皮肤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轻易毁损,否则视为不孝。所以,从孝的角度来说,是不赞成自杀的,当然,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为了取“义”,可以殉国、殉职或者殉情,那是鼓励的。除此之外的自杀,则是违背孝道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代名人除了“杀身取义”之外,绝少自杀者。
李教谕觉得女婿赵天珠因为病痛而自杀,很丢读书人的脸,这才恳求杨秋池帮忙隐瞒事情真相。
杨秋池当然能理解他的心情,点点头。徐训导和魏捕头也答应了。魏捕头又特意叮嘱了在场的仵作。
在仵作画现场图填尸格的时候,杨秋池和李教谕、徐训导攀谈,了解这赵天珠的情况后得知,这秀才赵天珠老家在数百里以外的乡下,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他为了求学,托亲属照管老母后,孤身来县城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又勤学好问,颇得教谕好感,将女儿冬云嫁给了他。
有教谕精心指点,赵天珠学业大进,县试、府试均名列前茅,院试名列前三甲,成为秀才,入县儒学,和李教谕商量之后,为了集中精力学习,将妻子冬云送回李教谕家居住,自己独自住在学宫的宿舍里,日夜苦读,就等着秋天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