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坏了(3 / 5)

村民们太节约了,好比在镇上,一个每天以捡烂菜叶子,烂水果为生的老人,其走了之后,或许都有好几万的存款,不是这个老人不知道这些钱可以买很多吃的,喝的,用的东西,只是他真的舍不得花出去啊,宁愿自己苦一辈子,也有把钱存下来留给后人。

这里的“走了”是村里对人“去世”的称呼,在村里很忌讳说某某人“死了。”一般都用“走了”来表达。

还有在村里有一个很无奈的传统,就是不管家里如何穷困,老人们在去世之前都要准备点家产,用来分给后人们,而很多时候,老农在弥留之际,躺在床上都起不来了,这才把自己箱子下面藏了点钱等事情说出来,然后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分出来,也只有这样,节约了一辈子的老农才走得安心。

方文的爷爷当时得到的家当就是两块大洋,也就是银元,有孙小头,袁大头,清朝龙等等,五个儿子分两块,女儿一人一块,等儿女们都分到财产后,老人当时走的很安详……

某春/晚的小品里面有句台词是说:“人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其实在村里却恰恰相反,“人活着,把钱花完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剧,老农走的时候也很难闭上眼。

想到这些,方文不由得有些惆怅,心里感觉堵得慌……

“方文,你在想什么呢?”素芬的声音传来。

回过神来方文出声说道:“没什么呢,对了,我打算把村里到镇上的客运承包起来,你觉得怎么样?另外打算在公社办一个诊所你看怎么样?”

村里其实有一个诊所,但是其医疗条件还是算了吧,和广大医院一样,进门甭管什么病先把点滴掉上在说。

另外关于客运就更蛋疼了,村里到镇上总共只有三辆中巴车,也就是核载19个人的那种小班车,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其车上一般只有九个座位,最后一排就占了五个座位,靠前一排左右两边各两个,其余的空间都是留给村民们用来站的。

到最后,一辆这种小班车拥挤上五六十个村民也是正常的事情,往往连车门都关不上,美其名曰,这样比较凉快。

到镇上的车费是三块钱,稍微远一点是四块钱,贼贵,而且只有赶集日这三辆车才出动,下午五点是最后一趟,过了这个时候村民要回村里,要么选择走上两个小时的路,要么花钱打辆摩托车,价格在十二元钱左右一次,如果是面包车,价格是摩托车价钱的三倍左右。

而不是赶集日那天,中巴车只跑上午,也就是中午一点是最后一趟,过了这个时间镇上就没有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