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零章 松江、复社、张溥(3 / 4)

纷投靠阉党,才能够得以幸存。

“阉党”主要是一些什么人?并不是太监们结党,而是一部分弱势的文官,投靠太监得以在朝堂中站稳脚步!

阉党执政的年间,朝堂上非以纯粹以政治斗争为主,还部门延续了张居正改革路线。而崇祯上位后,帮助东林党人消灭了阉党。最终的结果是,皇帝仅能调动太监和京营,也很难驾驭京城以外的地方势力。皇权在大多数时候。根本没用,也仅在裁决党争胜负的时候,皇权才显得非常重要。

真正到了地方,东林党人已经控制了全国方方面面。当然,东林党人独揽了朝政后,难以避免谈资论辈。年轻一代的文人,虽也处处模仿东林党,并且借助帮助东林党大佬办、谋划,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但是,现如今。独揽朝政的东林已经进入了老化阶段。年轻一代的文人。虽也是东林一脉,但却是纷纷热衷于结社。文社,是明朝末年涌现的新现象,以交流文化为幌子。本质上却是和同一时期西方的政党类似。

17世纪开始涌现的。西方政党最早是以宗教信仰结盟的政治势力。最后逐渐演变为其他的政治诉求、政治纲领。

中国的文社,同样以交流学术,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都带着政治目的。明朝文社的xìng质,打着交流文化为幌子,实际却是政治联盟。并且,文社出现不久,已经娴熟的从富商地主那里拉政治献金,用富人给他们的赞助,用以发展人脉、宣传学术和政治主张。

相比于以东林学院为根基发展出来的东林党,这些文社,更接近于后世的在野政党。就差一个选举制度,明朝这些文社就可以变成真正的政党。

明末最大的文社,莫过于东林复社。

复社脱胎与东林,也以东林党一脉自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林党人,皆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东林党人大多数,要么权倾朝野,要么是当世的宗师。

复社的很多年轻人,却并不像他们东林前辈们权势滔天。相反,复社很多的才子们,虽人脉广阔,但是屡屡落第不中,则是常态。

简单说,复社的年轻文人,虽自称东林党人,但是主要却是在野势力。因为在野,这些复社的年轻人,接触更多的商贾、官绅势力。而为了发展,复社接受大量的政治献金,自然是为这些江南的富商们办事。

这一次,松江府的棉布作坊主和布庄的年尾打砸抢逆袭,便是由复社疏通关系,令官面上选择xìng无视。

松江府,一座宅院。

这是前内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