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章 老朋友何塞 二(2 / 6)

进造纸工艺,也并不是那么困难。

中国的造纸术,是汉朝时期发明。但是,中国的造纸术一直在发展进步,唐朝时期的纸张,远比汉朝时期纸张更便于书写。宋朝的造出来的纸张,远比唐朝要精致。明朝的纸张,更比宋朝的纸张优秀。

17世纪的欧洲人,掌握的造纸技术。大约等同于汉朝时期的造纸术,也就是土黄色的草纸,相比中国的书写纸张,此时欧洲造的纸只能用于擦屁股。当然,欧洲本土造的纸张。也有不少人使用的,但仅仅是穷人的纸张。很多学者,还有有档次的出版商,多是使用进口而来的中国纸张。进行书写、印刷。

当然按照历史进程,18世纪的欧洲各国。纷纷掌握了造纸术。也许,法国是派人偷窃中国造纸术。但是,英国人却是自主研发出了造纸工艺。

由此可见,历史上法国不派人去中国偷取造纸术的工艺,欧洲人也有能力在18世纪改进造纸术。毕竟,18世纪是欧洲智慧火花燃烧最炽烈的年代,几百年的思想智慧积累,在18世纪中期引爆在绚烂的工业革命火花,那个年代,人们的发明创造能力,是彻底的激活了,各种困让欧洲几百年的技术难题,纷纷开始变的轻易的解决了。相对于蒸汽机和许多复杂的机床,造纸术的工艺也真不算什么。

多向欧洲出口纸张,难免会促进欧洲出版业的繁荣,从而对欧洲的教育、科技、经济等等方面产生了正面的反馈。但是大明向欧洲输送纸张的同时,也从欧洲进口书籍。通过进口书籍,高效的获得欧洲的知识,对于大明王朝也是非常有利的。

简单说,这种贸易应该属于“双赢”贸易。不过,总体而言大明是占据了一定的便宜。因为,大明有1.2亿人口,经过30年宗教战争的消耗欧洲本土仅会剩下3000万人口。将同等分量的知识换算成生产力,大明获得的好处,至少是欧洲人从大明获得好处的四倍。

纸张贸易上,肖图白稍微有点不爽。

但是,肖图白也知道,中国与欧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进步,总比断绝文化交流,导致大明失去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渠道要好的多。

想到欧洲与大明的地理距离,注定了此时的欧洲与大明之间最多仅会在亚洲地区产生一些小摩擦,不会导致中欧大战。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欧洲人暂时不是生死大敌。那么,在于欧洲进行双赢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大明多赚取一些金银,分享一下欧洲殖民世界的成果,应该是合理的。

“老朋友,不知道你对于钢,有没有兴趣?”肖图白忽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