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四章 高炉炼铁、坩埚炼钢(2 / 5)

过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故事。特区隔三差五就在媒体上宣传,基本上惹得特区的底层人士,对于发明创造、改革工艺技术的热情不断的上升。

古人与后世的智力差异是不明显的。区别主要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上。只要当权者重视科技工业发展,给予这个年代的技术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研究环境,以及制定出良好的激励制度,科技发展的速度,是能够快速提高的。

文艺复兴一来,欧洲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里面也是各国当权者重视使然。在整个欧洲陷入了尊重科技人才。重视科技人才的氛围中。后来的工业革命,诞生与欧洲也是情理之中。而后来,欧洲逐渐出现了衰败和颓势,也是因为忘本了。科技创新的潮流是由美国人推动,而非欧洲人主导,所以才逐渐变成了外强中干。

此时的大明王朝,由于祖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本钱,靠着吃老本,依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明朝的科技进步已经日趋缓慢。向大明肌体注入活血的,反倒是西方人传入的一些技术。

而后来的清朝,比之明朝更愚昧,不但不重视本土的科技创新,用文字狱打压科技创新,还通过闭关锁国,中断西方技术向中国本土输入的过程。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后来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挨打。

明朝外来技术的引进,还是在持续的,事实上,明朝中期以后,西方技术的输入,对于大明的技术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影响。

当然了,光靠着引进外来技术,而不重视本土技术创新,在未来技术竞争中,还是会落后挨打。所以,肖图白既重视引进西方的科技、知识,更重视鼓励本土人才的自古创新,激活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动力。

1.2亿人口的明朝,是欧洲人口的2倍多。存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匠户们灵光一闪的创新,加起来也是可怕的数据。对于科技创新领域而言,人口数量也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如果庞大的人口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科技创新的效率显然是非常恐怖的!哪怕是整个大明1.2亿人口,平均十万人一年产生一项创新,那么一年之内大明就能够获得1000多项新的科技成果。

可惜的是,这个年代科技创新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既不能给与创新者社会地位,也不能给与丰厚的金钱奖励。如此一来,大明本土除了一些与西方人合作的天文、数学、火炮制造项目,还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多数技术的发展,已经靠着吃祖宗老本和喝西方技术的汤来维持进步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