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3000多名皇家新军士兵一年光是训练,便需要消耗4万只火铳。整个大明朝的火铳产能,刚刚足够满3000多名皇家新军的兵器的耗损速度。
如果想要扩军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降低人均的实弹训练次数,要么增产火铳的产能。
肖图白知道降低了实弹训练的次数。是不可取的。
毕竟,实弹训练的次数,直接影响着士兵的战场发挥。所以,对于肖图白而言,扩军的前提首先是要解决兵器的产能。
“提高钻头的转速。”
众多工匠脸上显露了纠结之色。作为大明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批工匠。他们自然知道,镗钻机床给出的转速越快,加工的效率便会越高。但是操作镗钻这种机器,大明朝只有几千名工匠能够做到,而改进镗钻这种工具,他们心里可并没有把握。
见到众工匠茫然。肖图白知道指望不上他们了,只有自己想办法。
提高钻头的转速嘛.......
很快——肖图白想到了变速齿轮。中国古代关于齿轮的应用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400年,中国已经广泛的应用齿轮。比如,指南车、记里鼓车,皆是应用了整套的轮系。
当然了,变速齿轮是欧洲人发明的。
欧洲在16世纪至17世纪开始,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齿轮齿形的研究。1674年丹麦科学家提出了摆线齿轮理论,而到1733年法国数学家提出齿轮啮合理论。1765年,瑞士的数学家欧拉提出了齿轮渐开线的理论。
根据齿轮渐开线理论,便可以设计出变速齿轮。制作出变速齿轮,显然便能解决镗钻机床的转速问题。
关于齿轮渐开线复杂的数学模型、公式之类的,肖图白并不记得。但是他知道“一条直线在圆上作纯滚动时直线上任一点的轨迹既为渐开线”。
记得一位机械行业的朋友开玩笑说,穿越到古代了,只要有一个纯圆的碗和一只筷子,他就能画出简易的齿轮渐开线。
于是,肖图白直接令人拿了一个宋代官窑出品的碗,之后,肖图白拿了一根筷子沿着碗的边缘滚动,用铅笔记录下轨迹........
“好了,齿轮渐开线弄出来了!”肖图白再向工匠解释了齿轮渐开线的原理,令工匠们按照他的方式,制造出变速齿轮。
按照肖图白画出的渐开线模型,工匠们很快制作了4个大小不一的齿轮零件。之后,工匠们将之制作成变速齿轮箱。
这个仓促弄出来的变速齿轮箱,摇着曲柄输出的转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