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朝鲜布局 一(2 / 3)

仁祖李倧掌权后太过于激进,罔顾朝鲜和满清之间的军事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盲目喊口号。只能给满清理直气壮的军事打击借口。

天启七年满清策反的朝鲜大将在姜弘立,并势如破竹的攻入朝鲜国都,酿成了“丁卯胡乱”。此次兵临城下后,满清强迫朝鲜与之签署了“兄弟之邦”的盟约。

盟约中,朝鲜被迫需要与满清展开互市贸易,还需每年向后满清上贡计有黄金百两。白银千两,麻布千匹,细布万匹,绵绸千匹,其余大小礼物不计其数。这显然,不像是“兄弟之邦”,而是变相让朝鲜称臣。

不过,朝鲜仁祖李倧到底还是坚持了底线:“和贵国(满清)者,所以交邻也;事明朝者,所以事大也。斯二者并行不悖。”

继续尊明为父母之邦,而与清廷建立兄弟之邦关系。

但是,清廷皇太极称帝之后,并不满足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屡次派使者令朝鲜语其签订“君臣之国;”关系,而皇太极称帝后,更激的儒家文化浓郁的朝鲜上下,愤慨不已。

按照后世研究,世界上两大帝统——罗马帝统、中华帝统。国王、汗王之类随便称呼,但是皇帝可不是随便称谓的,亚洲儒家文化圈,自古以来只有一位合法皇帝,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皇帝。

欧洲也是类似——罗马覆灭之后,只有一位荣誉性质的帝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帝统,往往是教皇加冕给一位国势最强盛的天主教国家的欧洲君王。

同样,儒家文明圈只有一个皇帝,谁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便是正统。正统的皇帝身份确立后,周围是数百个国家、部落,皆是前来朝贡、称臣。这是自古以来,确立是儒家文明圈规则。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朝鲜,对于满清的称帝表现的比大明王朝还要激动。朝鲜的百姓纷纷暴走,要求斩杀清廷派驻朝鲜的使者,焚烧与清廷签署的屈辱国书。并且,清廷使者被当街砸石块袭击,于是,清廷使者大怒,不顾朝鲜大臣的挽留,撤离了朝鲜。

而借着这一次的风暴,清廷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完美出兵朝鲜的借口——朝鲜违背兄弟之国的约定!

由于满清出兵已经是必然,朝鲜民意也要与满清血战来洗刷屈辱。仁祖大王只能硬着头皮,命令朝鲜境内的八个道,整军备战,预防清廷出兵的可能。但是,朝鲜君臣也没有什么靠谱的良策,更找不到军事指挥能力杰出的名将,只能一再向朝鲜军民一再讲儒家大道理、华夷之辨之类的。

而崇祯九年十一月,清廷伪帝皇太极祭天祝文,历数朝鲜君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