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会战中,石油工人连续奋战十多个月,连续开20余口油井皆没有工业开采价值。正当众人失望时,马棚口西北约6公里处北大港海堤附近,钻井深入2526米时,钻出了一口奇迹一般的油井。从此,天津成为一座石油开采中心,经过了几十年连续的开采之后,到21世纪初天津的石油储备依然有280亿桶,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眼下天津当地居民所勘探的小油井,对于天津石油储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大油井,需要掘地数千米,才能够发现。以是17世纪的技术,是不可能真正充分的开采利用天津的石油资源。
哪怕真的开采出来,在肖图白之前想来,也就猛火油这种军事用途。而猛火油是战争时期才需用动用,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肖图白之前,从从未有过充分利用天津石油资源的念头。
不过,获悉陕西那边的工匠,已经掌握了提炼石蜡,制作蜡烛的技术后,肖图白显得振奋异常,不断追问关于石蜡制造的信息。
由于肖图白的孤陋寡闻,而被林家兄妹们鄙视的够狠。
中国古代对于石油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
早在汉朝时发现了石油,唐宋时期“猛火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到南宋时期,已经开支制造石蜡、沥青。
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记载:“宋白《石蜡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如黳’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延安一代,已经具备从石油中提炼石蜡的技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有提到:“补缸:缸有裂缝者,先用竹篾箍定,烈日中晒缝,令干。用沥青火溶涂之。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水不渗漏,胜于油灰。”这是明朝人利用沥青进行补缸的记载。
《元一统志》中记载“石脂在鄜州东十五里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这则是指出了用石蜡做成的蜡烛,质量非常好,一只可比得上普通蜡烛的三倍。
明朝《格物古论》中介绍:“石脑油出陕西延安府。陕西客人云:此油出石岩下水中,作气息,以草拖引,煎过,土人多用以点灯。云:浸不灰木即石棉,浸一年点一年……”这里面的“煎”,则说明了明朝人对于已经开始通过对石油进行加热,去掉里面的水分和容易挥发的部分,在石油的加工、应用技术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而陕西的延安人,显然是从宋朝时期,就开始逐渐掌握了